系列专题:《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没有用的》
"少一只手"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收获的,比你期望的要多得多。 放下自我,敢于"装傻" 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关键是放下自我。 佛经里说:"放下执著,就成为阿罗汉,放下分别,成为菩萨,放下妄念,成为佛。"这对教育是有重要启迪作用的。教育者的美德是由放弃自我而成的,比如放下我们固守了很多年的师道尊严。 "放下自我"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很难,要能做到真正的"无我",把自我缩小到比尘埃还小,镶在孩子的眼睛里,而且孩子也不会感觉不舒服。 所谓放下,主要是两点:一是放下面子,向孩子学习。一旦有勇气向孩子学习,你将收获到的是孩子自己主动学习,何乐而不为呢?二是放下虚荣,有困难问孩子。一旦有困难找孩子,哪怕是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当你请教孩子的时候,他或许会给你一个奇迹般的答案--比任何高明的教育家告诉你的答案要精彩、绝妙。 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对教育者的要求,还有其时代的必然原因。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著作《文化与承诺》中所描述的 "并喻文化"现象正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喻文化",就是指两代人互相学习才能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是相对于"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而言的。简单地说,"前喻文化"就是新一代人向老一代人学习才能生存,"后喻文化",即老一代人需要向年青一代学习,社会才能进步,而"并喻文化"中,孩子们常常是生活中的老师,作为孩子的教师,在科技知识和文化信息方面不如孩子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第34节:第三章 全面依靠孩子(8)](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60346308487.jpeg)
"教育者是孩子的学生",这不是一句夸张的口号,而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孩子对教育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涉及事物的好坏、对错判断的价值观方面;二是孩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消费的看法以及审美和生活情趣方面;三是在对数字化电子产品的使用和对文化新潮流的了解上。 据我的观察,相对于刚刚入门的教育者而言,那些似乎有着传统丰富经验的教育者更加难以放下自我,因为他们更加沉迷于显示自己的丰富学识。在家庭和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教育者,他们知识渊博,知晓深刻的人生道理,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大,在孩子面前俨然是权威,孩子在权威面前,除了敬佩以外,只有听命的资格,根本看不到自我。坦率地说,就教育而言,我宁愿我们的教育者在孩子面前是无知的,只是虔诚地向孩子学习,那样也能激发孩子主动发展。但这似乎也不理想,因为教育者没有足够的知识修养,很难做到从容有度,违背了教育的"双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