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没有用的》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不少成绩好的孩子其实也厌学。厌学与成绩好坏没有必然的关系。那些厌学的"好孩子"可能更快掌握了考试的门道,更多知道了在老师和家长面前伪装自己本心的技巧,但他们的心中对学习同样是抵触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虽然看似学习得不错,但是内心却是冰冷的,甚至是缺乏安全感的,需要在别人不断的夸奖声中才能找到一些学习的动力,但是一旦出现了批评和质疑,他们的内心便无法承受。不少看起来优秀的好孩子突然之间成绩一落千丈,教育者们往往从学习方法上去狠抓,从老师、同学关系上去想办法,但是却忽略了对孩子内心的关照--当他的心已经感到恐慌,学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 教育就是一种灵动的气韵 "气"在中国文化史、科技史、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在教育上,却很少人引用这个概念。其实,教育的过程恰恰也是运气、然后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的过程。气顺则人顺,气和则人和,人都是在一种生动的气韵中生活、成长的,因此,为孩子提供一种气韵生动的"场",是孩子的心灵得以滋养的唯一途径。甚至可以说,平静而生动的气韵是培养孩子美德的大格局。 收敛为一股气息、气韵,首先要从人的心情谈起,因为心是"气韵"的生发之源。所谓心情,心是心灵,情是情绪,情绪是心灵的外在展现,因此,也可以从把握人情绪角度,理解人的心灵。回归教育的纯真,就是以自己的平静心情,培养孩子的平和心态。 对于教育者来说,更需要静心、收心,需要控制情绪,否则,再好的教育内容在坏情绪的作用下,都会变得令人生厌。教育者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 《关尹子》中说:"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情感、情绪就像水流动时的波浪。人的意愿和愿望,就像水的流动,形成了一定的趋向,有一定的态势(动能和势能)。而"性"像水一样,是人的本能、需要。 控制情绪是教育者的基本功

教育者情绪化,是很常见的事,也是消散人的"气韵"的第一大敌。但人的高明在于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拿破仑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伟大。"人内在的不自由,通常是被来自内心的不良情绪左右,这些不良情绪在生活中时时涌现。实际上,情绪一坏,一个人就在心理力量上被解除了武装,坏情绪更会伤害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