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没有用的》
对于教育者本身来说,柔弱有两层意思:一是柔软。即放下自己,使自己内心变得柔软,让孩子的心灵愿意靠近;二是示弱。内心强硬者,必然使孩子敬而远之。哪怕你是事业上的强者,在孩子面前不能立即变得柔软,也要示弱。所有教育者,都应当具有像水一样柔弱的品德,柔弱,"莫之能胜也",柔弱比强硬更让人愿意依靠,更让孩子愿意倾听,愿意对你提供帮助。 内心柔弱者,流露出来的是高贵柔和的气息,这种柔和的气息,才能把精神的能量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医学院临床专业的课上,教授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一般人认为,当然是越高越好。其实,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渗不进去了,细菌在堡垒后面依然存活。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渗透进去,效果才好。 很多家长和教师,唯恐在孩子面前不能立威,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无所不知,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往往疾言厉色,仿佛全天下的真理都掌握在手。这样的教育者,是让孩子害怕的,而绝不是让孩子亲近;让孩子厌烦,而绝不让孩子信任;让孩子关闭内心,而不是感知到你的爱和鼓励。这样的教育者,无论多么辛苦,有着多么朴素或者伟大的动机,都在从事失败和错误的教育。 柔和的气息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能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我认为,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素养,堪称教育的第一素质。

传递精神能量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有不少教师和家长,与孩子分明日日相处,身体上的距离最近,心灵之间的距离却很远,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这样,即使你花最多的钱财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花最多的精力去给孩子"开小灶",都是无济于事的。 几年前,北京发生了一幕家庭惨剧。夫妻俩都是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家庭条件优越,但是,他们16岁的孩子却因为忍受不了家庭的压迫以及父母对他交往女朋友事情的强加干预,用菜刀残忍地把父母杀害了。后来法官在法庭上问他真正的杀人动机,他说了一句话:"是因为我的父母亲到死之前,仍然不知道我究竟需要什么。"这句话,我想是他对所有教育者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