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没有用的》
由于特殊的原因,这位母亲体会到了"沉默"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闭着嘴说话--我们经常说到的"沉默是金",对教育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嘴巴的品质是耳朵培养出来的。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尽可能闭上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也是教育行为转变中的一个关键。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场所,但同时也是孩子吸取知识的场所,需要的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老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孩子在台下死记硬背。老师说多少、孩子记多少的学习是机械的,孩子充分思考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好问、好说是孩子的天性,可有些老师却无情地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权利。学校需要教的是"学问",而不是"学答",上课更多的应该引发孩子"问"、"说"的兴趣,教给孩子"问"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只关注结论,忽视学习的体验过程。 很多家庭教育的无效,甚至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情绪反感,是因为父母说得太多。学校教育的低效,也来自于老师们一刻不停地耳提面命。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尽管这并不容易,但需要我们渐修、渐悟。 有一个人从不乱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是开会,当绝大多数与会者都踊跃发言时,他也保持沉默。有一位多事者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多事者:"你为何总保持沉默?" 沉默者:"我习惯于沉默。" 多事者:"据我了解,你以前可是很喜欢说话的。" 沉默者:"那只是年少轻狂,总喜欢出风头。" 多事者:"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改变?" 沉默者:"你的问题我不好直接回答,我问你,佛为什么会令人尊敬?" 多事者: "为什么?" 沉默者:"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保持沉默。" 教育者也应像这位沉默者一样,从"轻狂多言"的"风头"上自然走下来,走到"令人尊敬"的"含蓄"中来。 要让孩子敞开心灵,教育者自己必须变得柔弱起来

要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教育者应有一个美德,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柔弱起来。因为,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为什么是柔弱,而不是温柔?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浑身是软的,死了才硬邦邦;草木活着的时候,非常细腻,死了才干枯,所以说,坚硬的东西往往是死了的东西,活着的,反而是柔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