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没有用的》
相对于教育回归心灵深处的真谛,《现代汉语词典》中,"教育"被解释为"把知识或者技能传给人",亦即"传道、授业、解惑"的白话文解释,这种解释是苍白的。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 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从未把孩子看作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人为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因此,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孩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回归纯真少年模样 第17节:第二章 回归教育的纯真(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60648867490.jpeg)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效果就不同,很多话都是好话,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因为,一句话中,语言只占15%,表情占30%,人的状态占55%。可见,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一种较好的状态后,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课题组于2007年10月在1000名中学生中做过一个家庭教育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题目是:你最不喜欢你妈妈的哪种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其中550位中学生首选了"唠叨"。由此推论,"唠叨"很可能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第一难题,解决家长"唠叨"的问题,说大一点,是解决家庭教育困境的一个突破口。 毫无疑问,所有家长的"唠叨"出发点一定是好的,"唠叨"的内容也是正确的。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唠叨"为什么会导致孩子如此强烈的反抗呢? 因为有了语言,我们的知识传承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持久。同时,语言在教育过程中,又是一把双刃剑,善用者可以入心入骨,不善用者可能引起反感甚至直接消解了教育的内容与意义。 有位妈妈声带出了一点问题,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 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说:"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