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好方案:沟通力》
在国际军控协议谈判中,人们普遍认识到过于信任别人是很危险的,因此非常注重对协议遵守情况的核查。有时,即使条款明显对两个超级大国都有利,它们之间却不能达成任何协议,就是因为双方都担心自己过分相信对方。这种立场可能很极端,却也不无根据:物极必反。 我们是否疑心太重?大多数人都认识到轻信别人的坏处,却往往低估了过分不信任别人的危险。做父母的如果事事都帮孩子弄好,不让他承担任何风险,只会削弱孩子的责任感和可信度。如果孩子每次过马路时都有人帮他注意两边过往车辆,他自己当然就不会注意了。上司管下属管得太严也不好。一些工厂里增加了质检员后,工人对质量反而马虎了,因为他们觉得注重质量“不是自己的事”。 完全不信任他人无形中破坏了他们的可信度。不承担任何风险也是危险的。应该相信对方多少才算适度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在下文会提到,但是必须认识到过于轻信或怀疑都是有害的。 无论别人怎么做我们都不满意吗?经常指责对方不可靠是常有的事,这往往反映出一种双重标准。我们容易原谅自己和朋友,对别人却不宽容。 如此经常性的指责真实反映了我们的偏见。如果希望同对手发展更好的关系,批评他们靠不住显然不能使他们变得更可靠。将别人一棍子打死(“我们根本不能相信苏联人”)不会激励他们重诚实、守信用,只会让他们破罐子破摔。如果苏联人不论做什么都会遭到攻击,那么他们会认为:“我们何苦努力遵守某项协议的技术性条款,反正无论怎样美国人都会说我们不遵守协议。”
![第37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61820202085.jpeg)
攻击别人的可靠性,过分指责对方行为的不忠,会在多方面影响双方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正如上文所说,无端指责会使对方觉得没有必要注重诚信。(反之,私下讨论自己的顾虑,坦率交换意见,能起到积极作用。)第二,当众指责对方不可信赖会激起对方反唇相讥。双方互相谩骂,到最后没人能落个清白。 最后,过分指责也会降低统一标准。错误地认为“别人都这么做”,到头来不知不觉自己也陷了进去。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一度盛传有些交易所暗中进行幕后交易,其他人也跟着做。随着谣言的流传,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这种不诚实的交易。最后,甚至最有声誉的交易所也卷入了这种非法行为。 帮助对方建立可信度 尽管我们能力有限,但还是有些可行的办法能使对方变得更加诚实可靠。 不要轻信别人,以减少风险。能够信任别人自然令人愉快,但轻信别人则是严重失策。过分依赖“纯粹的信任”往往事与愿违。无论某住户的信用记录如何,银行在做出大额借贷时都会要求以房屋作抵押。聪明的房东会要求房客交押金。抵押能减少违约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它能阻止违约情况的发生。 给对方应有的信任。如果我没有充分相信对方,那么问题在于我害怕承担风险,而不是你不可靠。不论你驾车的技术有多高,我自己开车总觉得放心些。即使你已经很仔细地锁上了后门,我还是要再检查一遍。总之,我宁可不相信对方,也不愿冒任何风险。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没有给你应有的信任,你就会心有怨言,表现得不那么诚实,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不利于双方合作。为了减少这种状况,我可以向你解释我的顾虑,倾听你的观点,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消除自己的担忧,又给对方应有的信任。我的目的是以充分的理由信任对方,并以此改善对方的行为,使之更有可信度,同时让对方知道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奖罚并重——不失偏颇。我们的言谈会影响别人的行为,如果我们能掌握好褒贬别人的尺度,我们得到的效果会更好。人们如果知道他们的诚实可靠被看重,便会更加以诚待人。因诚实而获得赞赏,其成就感远远超过不守诺言而得到的满足感。 一项有力的批评,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都应当是公正、准确和就事论事的。如果你从我那儿听到的唯一正面反馈就是“干得不错”,你会禁不住怀疑我的诚意,或许认为我夸奖人是出于某种习惯性的策略,或是处于某种别有用心的动机。假如我具体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季度报告写得很好。你对公司产品结构的变化作出了清晰、简明的分析,有利于我们的长期规划”),你就能理解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评价,以及我希望你将来在哪些方面应再接再厉,哪些方面需要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