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好方案:沟通力》
客户目前面临的选择 问题:是否用万事通公司做电脑专供商? “是”的后果 “否”的后果 我不能享有多家公司的服务。 我能拥有两三家供应商的服务。 万事通公司得到专供权后可能会抬高价格。 我可以竞争压价。 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万事通公司上,万一它倒闭,损失巨大。 向多家公司购买产品,分散了投资风险。 如果同万事通公司的这笔交易出了什么岔子,老板会怪罪我。 通过分散投资风险,无论发生什么事,在老板面前都说得过去。 成批购买产品,万事通可以给我打折优惠。 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价格上可能得不到大折扣。 即使是这样一张表也不能保证我完全理解你的想法,但为了制作这张表,我需要掌握一定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借此机会系统地组织自己的想法,同时也给我提供了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在已知情况的基础上多次推测证实,最后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中我可以体会到你的所作所为在你眼中的合理性。我也能了解到你所直接关注的问题和潜在的、更深层次的看法和价值。 一旦我有了这张图表,我可以拿它同知情的第三方或直接同对方核实我的推测。这张图表既能帮助我进一步了解对方,又能告诉对方自己为了解他们做了努力。 求助第三方。许多时候,我们觉得很难把自己放到别人的位置上。原因有种种,比如我们没有时间,有更重要的事亟待解决,或者自己的观点太根深蒂固以致无法摆脱。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寻求第三方的帮助。 比如,在建筑行业里,正在进行合作的公司之间经常会打官司。因此,迅速公正地解决争端远比达成具有具体内容的某项争端解决协议重要得多。由中间人进行调停能帮助公司之间加强彼此的了解。同样,在家庭纠纷中,心理治疗师通过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了解他人眼里的世界,而打破家人之间彼此伤害的恶性循环。在双方都争得面红耳赤时,局外人的插手对增强彼此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在竞争或对峙的情况下,一家公司或一国政府可以在内部磋商时指派一两个人站在对方的角度,维护对方的利益,这样可以有助于加深对另一方的了解。如果该公司职员或该国政府官员都不愿意冒风险反对上司的意愿或意见,建立这种机制就颇为必要了。在美国与前苏联之间发生危机、情势剑拔弩张之时,一位美国官员如果对苏联观点表示同情理解,无疑会被视为不忠诚。而正是在这种时候,比如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和1973年10月的中东战争,双方之间的充分理解才显得极为重要。将允许唱反调的机制制度化,我们就能克服大家不知不觉中养成的“思想保持一致”的危险倾向。 天主教会长期以来一直保留封圣时的审查机制,就是希望教会在正式追封圣徒时能听到一些唱反调的声音。如果没有将该机制合法化,恐怕没有哪个教士愿意批评已被提名封圣的候选人。

众所周知,越战期间,助理国务卿乔治?鲍尔承担起专门反对各项军事计划的责任。将唱反调的角色半制度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它降低了反对总统意见的政治代价。 我们的法律制度也根据同样的原理设立了律师辩护制。法院注意到,当某刑事犯激起极大民愤时,他的辩护权利就尤为重要。在类似案件中,律师应当帮助法庭了解被告的处境,这对于作出公平裁决至关重要。辩护权已经成为一种机制,(几乎)没有人会因为律师为一名不受欢迎的被告积极地辩护而指责他。 我们可以改进这种替对方辩护的角色,直接让某个人扮成对方。他的任务就是把自己当做对方政府的一名官员,帮助我们了解他和他的同事对某一情况的看法,并且理解对方看法的合理性。 在战争演习和危机模拟中,美国政府的一些官员根据需要扮成苏联人的角色。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他们常把自己装扮成是唱白脸的“坏人”,而苏联人显然不这么看自己。为应付突发事件而准备军事计划时,我们应当做最坏的打算,把对方想得越坏越好。但苏联人自然不会认为自己是坏人。因此,要想更准确地了解苏联人在同样情形下的做法,美国政府必须更真实地揣摩苏联人对自己的看法。比如,可以成立一个工作小组,合乎逻辑地论述苏联的看法、利益和价值,这些论述真实地反映了苏联的观点,也能为苏联人接受。 总之,通过采取三项完全积极的措施,我们可以克服人际关系中加强相互了解的障碍。这三项措施分别是度他人之腹、勇于拓新和设身处地。采取这些措施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不因为对方将从我们单方面行动中获利而不为之。不管对方是否采取积极回应,我们为理解对方所作出的每一项努力都是值得的,同时对双方的交往也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