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股市大赢家:我用K线写日记》
为股票而痴狂 1989 年底退伍后,我到一家投资公司应聘,该公司董事长在闲话家常中问我如何炒股票,我把参加股友社等经历详加告知,也提及服兵役期间一放假,我就回台北听股市名师的演讲,有一回雷伯龙在中山堂演讲,我不能请假,还请家人前去听讲再转述。 我很惊讶竟被录用了。当董事长告知我日后的酬劳时,我更没想到有人付那么多钱,请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此脱口而出:"不用那么多!"多年后,我疑惑地问起董事长当初为什么录用我,他说:"你那时对股市充满了狂热,愿意为它付出,不是个上班时间才会工作的人。" 为了节省时间,我晚上就住在公司,后来成了家,我用较高的价钱在公司旁的商圈租房子,以便能够随时到公司工作。我认为炒股票必须专业,不能像家庭主妇那样,购物前货比三家,省了钱却花费了不少时间。我花时间学习赚钱,甚至为了避免琐事分神,还花钱节省时间。

我觉得看盘有点像看戏,往往一开盘就高潮迭起,如果事先未能融入情境,常会看得眼花缭乱。所以,前一晚能准备好的功课我绝不会拖到开盘前,每一个交易日我从起床开始就在跟时间赛跑。我在8 点前赶到公司,看完刚出炉的新闻,把要先挂的股票挂好,然后用严阵以待的心情等待开盘。 能力比机会重要 我发现操作股票就像经营企业。大多数公司因抓住机会而崛起,也因机会不再而没落。正如很多人一开始在多头市场赚了钱,自以为很懂股票,一旦市场有变,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也有些公司由于投资项目过多而走向衰败,很多转投资项目,都是以机会为基准的投资,而不是着眼于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分身乏术。《从A 到A+》一书中说得最好:"卓越的企业多半不是因为机会太少而饿死,而是因为机会太多,导致消化不良而败亡。" 这样的道理,就像我当年在股市的操作上了轨道后,由于手上资金暴增,加上原始股流动性低,以至于别人推荐的原始股,让我有种"现在不买就买不到了"的冲动。我常将原始股买进手才去找购买理由,甚至买到后才知道这家公司在生产什么产品,结果当然是惨败。但这并不表示原始股市场就是票房毒药,我一些朋友就长期在原始股市场赚大钱,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没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