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美国经济灾难的前因后果:美国大萧条》
如果说,工资率的急速下跌,这能结束对劳动购买的抑制,并产生反向的作用,那么让工资率缓慢迟钝的向下运动将使问题更严重,因为(a)它会使工资永远高于市场的水平并使失业一直延续下去;(b)它会加剧对劳动购买的抑制,并因此渐渐使失业问题进一步加剧。 第二,无论这样的投机行为是否发生,仍旧没有理由解释为什么失业不能快速地结束。如果工人不再因为工会的压力和劝说,坚持要求一个最低劳动价格,那么失业将消失,即使工资总额已经下降。 下图将揭示这一过程:(见图1)。劳动数量是横轴;工资率为竖轴;DLDL是劳动总需求;IE是社会中的劳动总量;也就是,谋求工作的劳动总供给。劳动供给由垂线SLSL代表,而不是通常使用的正斜供给曲线,因为我们不考虑由工资率下降造成的工时削减,更重要的是我们讨论的问题是非自愿失业而不是自愿失业。那些希望削减他们工时的人,或者当工资率下降就退出工作的人,他们不能被认为是给社会造成了"失业问题",所以我们在这里将他们排除。图1工资率和失业在自由市场中,工资率是由劳动供给曲线SLSL和需求曲线DLDL的交点设定的,即点E或工资率OI。劳动数量IE将充分就业。然而,如果由于强制或劝诱,工资率保持刚性而不会下落至OA以下。劳动供给曲线现在就发生了变化:它超过水平线AC,一直垂直向上,形成CSL。新的劳动供给曲线没有与劳动需求曲线交于E,而是与之交于B。这个均衡点就确定了最小工资率OA,但是只有AB段所表示的工人能就业,而BC段表示的工人就失业了。显然,医治失业的良方是消除人为的支持,不再让劳动供给曲线与AC相交,而是让工资率下跌,直至充分就业平衡达到为止。[13]

现在,批评者会问:如果投机可以加速调整的过程,难道它就不会矫枉过正。这时,"劳动的投机性需求"可以看成DSDS,相比较"真实"的需求曲线,投机性需求在每一相同工资率上都会购买较少的劳动。这会发生什么呢?决不是失业,而是充分就业,只是此时的工资率位于较低的水平OJ。现在,当工资率下跌并低于潜在的市场水平,真实的劳动需求就超过了劳动供给;在这个新的"平衡"工资之下,需求的差额就是GH。这种真实需求给了企业家巨大的压力,他们意识到差额的存在,并抬高工资率以应对由低工资导致的"劳动短缺"。投资是一种自我更正,而不是自我恶化的行为,工资被提高至潜在的自由市场工资OI。 如果说,投机无论如何也不会带来什么问题,甚至当工资率可以任意下跌,它还会起到好的作用,那么只要工资维持在自由市场水平之上,这就会加重失业的痛苦。如果在萧条时期将工资保持在较高水平或者只是让工资缓慢而勉强地下跌,这会使商人预期工资最终准能下跌。这样的投机降低了劳动总需求曲线,使之达到DSDS。但是由于劳动需求局限始终被AC横向相截,到达平衡时的工资率被进一步左移至F。同时,被雇用的数量下降到了AF,而失业的数量则增加为FC。[14] 这样,即使工资总额下降,任意降低工资率将使非自愿失业问题迅速解决。凯恩斯将就业总数和对产品的货币性总需求联系在一起,这内在地假设了工资率刚性向下;因此它也不能用来批评使工资率任意下降的政策。但是即使充分就业能够得以维持,难道需求的下跌就不会使商业进一步陷入萧条?对此,我们有两点回答。我们始终假设在社会中现存的货币数量是确定的。货币没有消失。就此而言,货币性支出总额也不会下降。如果工资总额下降,那么一些其他因素将上涨:比如,企业家或投资者持有的货币。实际上,货币供给总量确定,只有货币的社会需求增加,货币支出总流量才会下降。换句话说,如果"囤积"的数额增加,才会这样。但是在我们看来,囤积的增加,货币的总需求增加都不会给社会带来灾难。由于萧条的不确定性以及为了应付萧条所需,人们希望增加他们的实际现金余额,而在现金总额确定的情况下,只有降低物价,他们才可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囤积是会使物价全面下跌,但无论如何也不会使商业陷入萧条的泥潭。[15]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商业的收益性就在于生产要素和出售价格的价格差异上,而不在于普遍物价水平之上。[16]因此货币性支出总额的减少和增加与商业的普遍收益性并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