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第三版序言(2)



系列专题:《美国经济灾难的前因后果:美国大萧条》

  在失望的荒沼中,只有一个学派的经济思想预料到了这种混乱局面,这一学派的理论可以极具说服力地解释这些情况,它还可以告诉我们如何走出困境,当然,这种方法决不是抛弃自由企业,转而采纳集体化的计划方式,数十年的政府干预已经将自由企业的体系拖垮,而只有这种方法可以重建这一体系。这一学派的理论就是本书中的"奥地利"理论。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认为,长期的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供给量持续而漫长地增长造成的,而这又受到联邦政府的控制。自从1913年联邦储备系统建立以来,美国货币供给和银行信贷就完全置于联邦政府的控制之下;1933年,美国放弃了国内的金本位制度,1968年到后来的1971年,用于国外交易的美元,其金本位基础也被放弃,这样联邦政府的这种管制得到进一步增强。因为金本位被抛弃了,联储及其控制的银行也就没有必要将美元兑换成黄金了,这样,联储就可以扩大纸币供给量以及银行的美元数量,这足以令它心满意足。它越是那么做,价格也就上升得越高,而经济则陷入混乱,人民的收入因为通货膨胀而下降,他们身陷贫困。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揭示了,通货膨胀并非政府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量的惟一恶果。这种扩张扭曲了投资和生产的结构,它使资本商品行业对不良项目投资过度。通过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可以了解这种扭曲。在每一次繁荣时期,资本商品价格的上升幅度总是大于消费品价格的升幅。然后商业周期中的衰退期就不可避免了,因为衰退是必不可少的修正过程,通过这次修正,市场将清算繁荣期的那些不当投资,将资源重新从资本商品行业引向消费品行业。通货膨胀下的扭曲,其持续的时间越久,衰退所造成的调整过程也就越严厉。在衰退期,相对于消费品价格,资本商品的价格将发生下跌,通过这种方式资源的转移得以完成。在1974-1975年的萧条中,我们看到这种情况发生了,工业原材料价格急速下跌,下跌幅度也非常大,而批发物价则保持不变,最多是小幅下调,消费品价格却还在继续上升--总之,这就是通货膨胀下的萧条。

  如果奥地利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政府又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要治愈漫长而又可能失控的通货膨胀只有一种方法:停止通货膨胀,也就是联储停止扩大货币供给量的操作,联储不能降低准备金规定,也不能在公开市场购买任何资产。通货膨胀的问题不在于"商业"垄断,不在于工会的煽动,不在于投机活动的猖獗,也不在于消费者的"贪婪"。问题在于政府自身的伪造行为合法化了。政府是社会中惟一拥有权力进行伪造活动--制造新货币--的机构。一旦它习惯使用这样的权力,我们将继续遭受通货膨胀,甚至通货膨胀的失控可能最终摧毁通货。至少,我们必须要求政府停止使用权力进行通货膨胀。但是因为所有这些特权都被利用,甚至被滥用,结束通货膨胀的良性措施将完全剥夺政府进行伪造的权力,这些措施是:要么通过立法禁止联储进一步购买任何资产和降低准备金规定,要么更直接一点,撤消联邦储备系统。在1913年以前,没有这样一个中央银行体系,我们还是很好地活着,没有经历什么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更为重要的改革是重回金本位制度--货币所依据的不是政府的印钞机,而是市场本身生产出的商品。1933年,联邦政府借口紧急措施,将公众的黄金没收充公;而这一紧急措施一下就实行了40年,但那些属于公众的黄金离我们的距离还是那么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147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第24节:第三版序言(2)》为网友青池旧时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