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生只干一件事:瞄准一只兔子》
此后,在距离这些木屋不到5公里处,商人又以每亩25美元的价格,买下一处古老而荒废的农场,面积达150亩,其中包括一个占地15亩的湖泊。他立即建造了一座100米长的水坝,把一条小溪的流水引进湖中,并在湖中放养许多鱼。他把农场出售给那些想在湖边避暑的人,一转手赚了25万美元。 商人从教授出售的50亩荒地上,用一个夏季的时间,获得的收益就超过了教授几年的总收入。这完全得益于一个不算复杂的计划! 当然,任何计划,都有失败的可能性,必须为此作好充分的准备。因为你计划的事情是属于未来的,而世界上没有肯定的、绝对的事情,你必须考虑到这种不确定性。尽快认识这一点,能减少你的苦恼。但是,有了计划,就必须遵照执行,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5.6机会来了要加倍警觉 在与猎豹共存的环境中,兔子也逐渐变得机警起来,一有风吹草动撒腿就跑,但再机警的兔子也有打盹的时候,猎豹时刻寻找着这样的机会,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机会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这就是猎豹的启示。 有一个穷猎人,总是打不到什么猎物,每次都抱怨捕猎工具不好。一次,他从别人那里得到一只很先进的捕猎机。那是一个像箱子一样的工具,用木棍支起,沿途撒下玉米作为诱饵。再用一根长绳子,一端系在木棍上,猎人则躲在隐蔽的灌木丛中,拿着绳子的另一端。只要野鸡受到玉米的诱惑,一路啄食,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箱子。而猎人只要一拉绳子,野鸡就无路可逃了。 这个猎人支好箱子,藏了起来。不久,一群野鸡飞过来,共有9只。不一会儿,6只野鸡走进了箱子。猎人正要拉绳子,又想:“那3只没准也会进去,再等等看吧。”等了一会儿,外面的3只非但没有进去,里面反而走出来3只。猎人很后悔,他对自己说:“这次只要再进去一只,我就拉绳子。”不料,又有两只走了出来。猎人很不甘心,他想:“总该有几只要回去吧?”结果,连最后的那一只也走了出来。 当机遇一次次出现时,愚蠢的猎人却一次次地浪费了。看来,他打不到猎物,不是捕猎工具的问题,而是他的头脑有点问题。 一位行为学家在以色列年轻的乞丐中搞了一次施舍活动,施舍物有3种:400新谢克尔(约100美元)、一套西装和一盆以色列蒲公英,乞丐们只能选择一种。统计结果发现:近90%的乞丐拿了钱,近10%的乞丐拿了西装,而百分之零点几的乞丐拿了蒲公英。10年后,行为学家对那些乞丐进行的跟踪调查显示:拿钱的乞丐基本上仍是乞丐,拿西装的乞丐,大部分成了蓝领或白领;而拿蒲公英的乞丐,几乎全部成为了富翁。 对此,行为学家解释如下: 拿钱的乞丐只想收获,不想付出,这样的人只能永远是乞丐。拿西装的乞丐想到的是改变,他们认为,即便是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也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正是在不断的改变中,他们有了体面的工作,成了自食其力的人。拿蒲公英的乞丐,在那一瞬间想到的是机遇。以色列蒲公英原产于地中海东部雨水稀少的沙漠中。如果没有雨,它们就永远不会开花,然而只要有一场小雨,它们就能抓住这个机遇,迅速开花,并在雨水蒸发之前,完成受孕、结子、传播等一切事情。在以色列,这种蒲公英是智慧的象征。智慧的穷人们希望拥有蒲公英一样的品格,在机会到来时,果断地抓住,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行为学家的解释,强调的正是发现和把握机遇的能力。机遇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谁也无法否认,但也不应该过分强调。而把握机遇的能力,则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

美国有一个小商店主,他在贫民窟里长大。与周围的人比起来,他已经足够富有,但他并不满足,总是渴望能找到一个机会,成为一个大富翁。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来到了。 当时,有一批丝绸从日本运来。由于轮船在海上遭遇风暴,这批丝绸被海水浸染了,卖相很难看。日本人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丝绸,想甩卖却无人问津,想扔了又怕遭到环境部门的处罚。最后,日本人决定在回程的路上,将丝绸抛入大海。那一天,小商店主在酒吧喝酒。他听到几位日本海员在议论那些让人头疼的丝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预感到自己要发财了。第二天,他来到船上,对船长说:“我帮你们处理掉那些报废的丝绸吧!”于是,小商店主一分钱没花,便得到了这些被浸染过的丝绸。接下来,他请人将这些丝绸制成迷彩服,结果销售一空。小商店主一下赚了10万美元,创造了一夜暴富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