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生只干一件事:瞄准一只兔子》
有个富家子弟特别爱吃饺子,每天都要吃。但他只吃馅,吃完了就将饺子皮丢到屋子后面的小河里。好景不长,在他16岁那年,一把大火烧了他的家,父母也相继病逝。这下子他身无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饭。邻居家大嫂是个好人,每顿送给他一碗面糊糊吃。他则洗心革面,发奋读书,发誓三年后考取官位回来,好好感谢大嫂。三年后,他果真中了魁,做了官,于是就衣锦还乡去见大嫂。大嫂什么礼物也不愿意接受,而是对他说:“你不要感谢我。我没给你什么,三年来你吃的饭都是当年你丢下的饺子皮,我收集晒干后装了好几麻袋。本来是想备不时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还给你了。”大官愣住了,继而思考良久……

世间万物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变化而来的,都有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古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对于想干大事的人,怎么能不注意小节呢? 有两个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一起找工作,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犹太人。他们都看到一枚硬币躺在地上,英国青年不屑一顾地走了过去,犹太青年却激动地捡起它。英国青年鄙夷地说:“一分钱也捡,真没出息!”犹太青年反唇相讥:“一分钱都不捡,真没出息!”后来,两人同时走进一家小公司。这里工资很低,工作很累,但公司远景很好。犹太青年高兴地留了下来,英国青年却选择了离开。两年后,两个年轻人在街上相遇,犹太青年此时已成了老板,而英国青年还在寻找工作。英国青年大惑不解地说:“你怎么运气这么好?”犹太青年说:“因为我没有像你那样,绅士般地从一枚硬币上迈过去。” 实现人生目标,必须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默默地积蓄力量。对于以追求财富为目标的人而言,眼睛不能总盯着大钱而轻视小钱。否则,他的钱总在明天。看下面这个人的致富经历,会给我们一些很好的启示。 洪清凉:小拉链拉出来的“大师” 一根小小的拉链,看上去虽不起眼,但就有人靠做拉链发家致富,攀上了事业的巅峰。他,就是福建福兴集团董事长洪清凉。2006年6月,福兴集团的“3F” 商标被国家权威机构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中国拉链行业的第二块中国驰名商标。 面对记者的提问,洪清凉回忆自己的创业史时说,“我们几个股东,大家非常团结,也很合得来,办厂以来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波折,别人都说我这个人命很好,企业一直走上坡路,别人工厂一上一下的,倒闭了又重新开始,而我们厂没有。” 洪清凉的这番话,把自己多年的奋斗说得轻描淡写,或许他真是这么看的,但在我们看来,他的创业经历却并非如此“惬意”。我们知道,大凡一个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掌舵人的汗水与智慧,福兴集团也不例外。洪清凉14岁的时候,就踏入社会谋生。最初他做鱼贩,挑担卖海鲜,平均一天只赚七八块钱,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三年。1978年春,洪清凉用自己辛苦攒下的不到3000元钱,跟几个朋友合伙做拉链贸易。他的主要活动就是买一些拉链,拿到泉州市涂门街一带卖。就这样,洪清凉点滴积攒着原始资本。 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做拉链贸易的人很多,但大部分人得过且过,满足于挣一些微薄的差价。洪清凉跟别人不一样,他虽然处于长期为朋友打工的状态,但时刻都准备拥有自己的一份事业。为此,他利用一切机会,了解拉链的生产工艺,了解拉链市场,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做准备。 1987年,洪清凉依靠近十年的拼搏,已积攒了一定的资金,也积累起丰富的经商经验。泉州地区当时还没有拉链厂,全国只有北京、上海才建有拉链厂。这时,恰好有一位香港老板到晋江做拉链生意。洪清凉与这个香港人合作,每人出1万元,把香港生产的拉链运到泉州来卖,生意做得特别红火,洪清凉很快就赚了一大笔钱。更重要的是,通过香港老板的介绍,洪清凉认识了很多客户。然而不久后,香港老板认为拉链利润越来越薄,于是想转行,放弃了拉链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