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生只干一件事:瞄准一只兔子》
有一个美国人名叫彼得,他听说在某个地方发现了金矿,就和很多人一样,踏上了淘金的旅程。他在金矿附近买了一块地,辛苦地寻找金子。然而几个月过去了,他把整块地都翻了一遍,却一无所获。彼得已经把所有的钱都投在这块土地上,都快买不起面包了。无奈之下,他决定放弃淘金这个目标,去别的地方谋生。在他临出发前的一个晚上,下起了倾盆大雨。早上雨停之后,彼得走出小木屋,发现原本坑坑洼洼的土地被雨水冲刷平整,上面长出了绿油油的小草,十分好看。彼得突发奇想:“尽管这块土地没有让我实现淘金的目标,但我可以用这块肥沃的土地来种花,卖给镇上的那些富人啊,这一定是个好主意。”于是,彼得忘了他的淘金梦,开始用心培育花苗。不久,地里长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他把鲜花拿到镇上去卖,而那些富人都很乐意用鲜花来装扮他们豪华的客厅。几年后,彼得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一个富人。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聪明的人懂得时异则事变的道理,他们不会一条道走到黑,而是根据事情的发展,灵活采取各种应变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达到最终的目标。下面要讲的这两个人的故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马里奥?普佐与弗朗西斯?科波拉:改变命运的“教父” 意裔美籍作家马里奥?普佐,最初以一个纯文学作家的身份进入文坛。他博览群书,想象力丰富,其作品受到文坛人士的好评,但在民间反响不大。普佐对自己的作家生涯满怀信心,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靠创作纯文学作品的收入,渐渐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很快他就债台高筑了。

1965年,当普佐写完他的第二部小说后,他决定改弦易辙,放弃纯文学,改写通俗类小说。他想起了儿时所听过的西西里黑手党的故事,于是开始创作小说《教父》。1969年,《教父》出版,一举创造了当时的销售纪录,并被评论家认为是美国文学创作的一个转折点。 普佐对人物和情节的描写栩栩如生,以至于有人猜测他和黑手党有瓜葛,普佐对此予以断然否认,好在公众也没有再追究。接着,普佐又写起电影剧本来,他所创作的电影剧本《教父》第一、二集先后获得奥斯卡奖,此外他还创作了包括《教父》第三集在内的8个电影剧本,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普佐的事业如日中天,它得以出版他想出版的一切作品,当然,也包括一些纯文学作品。 《教父》一下子使普佐名利双收,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影响了另外一个人的生活,他就是艺术电影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当时,这位年轻导演执导的几部艺术类影片票房惨淡,他本人债务缠身,陷入了与当年的普佐类似的窘境。这时,派拉蒙公司的代表与他商谈拍摄《教父》一事。因为随着《教父》的出版,黑手党问题引起了举国上下的关注,派拉蒙公司认为其中有巨大的商机,肯定能大赚一笔。然而,一直醉心于艺术片拍摄的科波拉只看了几页原作,就觉得大倒胃口。但为了生存,他接受了这份拍摄合同。不久,电影《教父》与公众见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科波拉又拍了《教父2》、《教父3》,“教父”系列电影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马里奥?普佐与弗朗西斯?科波拉,起初一个追求纯文学,一个追求纯艺术,但却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被迫调整了自己的目标后,反而创作出经典的作品,大获成功。一个成为最畅销的作家,一个跻身伟大导演的行列。 这个生动的事例启示我们:当遭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时,在基本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换一个更适当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格局。 5.4默默地积蓄力量 猎豹追逐兔子的技巧和力量,是它不断练习的结果,起初它可能根本抓不到兔子,或者拼了命也只能抓到一些小兔子,但它默默地积蓄力量,向更大的猎物发起了攻击。反观人类社会,情况不也是如此吗?强者未必生来就强,他们都是通过不断地积蓄力量,从弱到强,最终取得了领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