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一群人 第16节:第二章 首先,摆脱兔群的诱惑(9)](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172115293240.jpeg)
系列专题:《一生只干一件事:瞄准一只兔子》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叫比塞尔的旅游胜地,每天都游人如织。可是在不久前,这里还很封闭和落后。比塞尔人从没走出过这块贫瘠的土地,并非他们不愿离开,而是尝试多次都没有走出去。一次,一个叫肯?莱文的外地人进入大漠,他听说了这件事,很好奇,就做了一次实验。他从比塞尔村向北走,几天后就走了出来。 为什么比塞尔人走不出大漠呢?肯?莱文想了半天,终于恍然大悟:比塞尔人根本不认识北斗星。在浩瀚的沙漠中,若不能辨识北斗星,想走出沙漠,确实希望渺茫。后来,在肯?莱文的指导下,一个叫阿古特尔的比塞尔人终于走出了大漠,成为比塞尔城的开拓者,其铜像被竖立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设定目标开始的”。我们如果没有设定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会像不能从满天的星星中辨识北斗星的比塞尔人一样,很难走出失败者的“沙漠”。 一位哲人说过,“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看一看现实中成功人士的例子。说起成功人士,我们脑海中会马上浮现出一个名字:比尔?盖茨。这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当然毋庸多言,其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天才,比如勤奋,但最关键的一点是:他看准了自己的兔子! 比尔?盖茨:首富是荣誉,不是目标 比尔?盖茨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时,就在自然科学方面表现出非凡才华。他就学于美国著名的西雅图湖滨中学。当时,学生们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盖茨虽然学其他东西也在行,但他只对电脑一见钟情。当时的电脑还属于新鲜玩意儿,很多学生对它感兴趣,但大多数人玩了一段时间,新鲜感过去了,就不玩了。盖茨则不同,他接触电脑以后,就感到自己再也离不开它了,一有课余时间,他就跑到电脑房里去,如饥似渴地学习有关电脑的各种知识。 正是在这间小房子里,盖茨编写出平生第一个电脑程序——一种叫做“三连棋”的小游戏。在这里,盖茨还结识了与他兴趣相投的保罗?艾伦。不久,在盖茨的倡议下,他和艾伦以及其他两位朋友成立了“湖滨程序员小组”。其宗旨是利用电脑在现实中寻找赚取商业利润的机会。就从这种单纯的想法开始,比尔?盖茨全身心地投入了电脑革命。 1973年,18岁的盖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他开始苦心钻研软件技术,设计出第一个BASIC语言解译器,在电脑软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凭借这一设计,他和艾伦帮助一个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获得了创业资金,并从中锻炼了商业才能。虽然在人才济济的哈佛,比尔?盖茨的综合成绩只能算中等,但他并不在乎这个,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他当时的梦想,就是写出“伟大的电脑软件”。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盖茨面临人生一个重要的抉择。当时,盖茨和艾伦都敏锐地察觉到微型电脑的巨大市场。他们相信,一场伟大的技术革命即将来临。届时,微型电脑将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像电视机、电话一样普及的用品。于是,盖茨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从世界级学府哈佛退学。这个决定实施起来并不轻松,最大的阻力来自他的家庭。当父母听说他决定放弃哈佛的学位,去和保罗?艾伦成立一家电脑软件公司时,都坚决表示反对。他的母亲还请一位有名望的企业家斯托姆与盖茨聊聊,希望打消他退学的念头。在谈话中,盖茨坚持自己的选择,并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描绘了未来的远景。斯托姆被深深打动了,他站到了盖茨这一边,鼓励他走自己的路。后来,斯托姆还给盖茨的母亲开玩笑说:“我那时应该给他一张空白支票,随他怎么填,那该是多好的投资呀!” 1975 年,盖茨利用从BASIC项目上拿到的版权费,与艾伦一同创建了微软公司,他眼中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了。“让每张书桌上都有一台家用电脑”——比尔?盖茨最终看准了这样一只兔子。他一步步追逐着它,并最终猎取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