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成功没有榜样:一模仿就失败》
德国作家席勒说:“胆怯是最大的危险。”胆怯是一种心理上的障碍,并不是在普通人身上才会出现。事实上,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胆怯,一些大名人也概莫能外。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成功,因为他们成功实现了突破,甚至还把障碍发展成了自己的特长。这样的例子很多,英国著名作家乔治?萧伯纳就是其中之一。 腼腆的雄辩家 乔治?萧伯纳是世界一流的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这一点众所周知。除此之外,萧伯纳还是近代一流的雄辩家。成名以后,他不断接受别人的演讲邀请,演讲会场经常会被听众挤爆,无法进场的人则在会场外流连不去。萧伯纳对演讲的收入分文不取,全都捐给慈善机构。演讲会场是他抒发自己观点的舞台,他大肆攻击腐朽的传统。若有人反驳他的言论,他就会采用慷慨激昂的言辞迅速加以反击。道理之深邃、语言之犀利,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伟大的雄辩家,曾经是一个多么内向、胆怯甚至有强烈自卑感的人。萧伯纳一生交了很多朋友,但年轻时他的朋友却不多,其中一个密友住在泰晤士河边。他每次去朋友家拜访,由于害羞,在敲响朋友家的门之前,都要在河边足足徘徊20分钟。有几次,他甚至打起了退堂鼓,想一走了之,但最终还是鼓起了勇气。他后来说:“我想或许没有谁像我年轻时那么内向,也没有谁像我对内向那么感觉羞耻。” 后来,萧伯纳在大英博物馆里读到《上流社会的习惯和风俗》一书,这是一本有关公众礼节的书,其中有关于当众演讲的内容。萧伯纳意识到,在众人面前演讲,应该是克服内向及胆怯的最简单、最实际的方法。于是,他参加了一些辩论团体,在经过几次演讲训练之后,他变得沉着大方了许多。 有一次,他被要求担任下次辩论会的主讲人,这让他一连几天内心惶惶不安。辩论当天,当他在会议记录簿上签名时,手不由自主地抖个不停。他为这次辩论准备了大量资料,但当辩论开始后,他却紧张得没时间看这些资料。不过,他的窘况并没有人在意,他的演说赢得了听众的喝彩。这次主讲的经历,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在改变自己内向、胆怯的个性问题上,他迈出了重要一步。 以后,凡是在伦敦举行的公开讨论会,他一定会赶去参加,而且一定要在会上发言。同时,他大量阅读一些深邃的经济学、社会学著作,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坚强的信念以后,他个性中的内向、胆怯得以一点点消失。 在大量的读书、写作期间,他活动的舞台,逐渐从伦敦扩展到英国各地,每隔一晚,他都会去参加一次演讲会,在街头或礼堂、教堂的演讲台上,他激情洋溢地阐述着自己的见解。他把这一习惯保持了整整12年,终于成为一位罕有匹敌的雄辩家。 萧伯纳战胜了自己的胆怯,实现了灵魂的升华,也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胆怯一点点摧毁我们的自信,让我们身上隐藏的巨大潜能无法发挥,从而形成我们思想和行为中的障碍。通过突破这种障碍,彻底释放我们的潜能,将有助于我们更快地赢得成功。我们应该记住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名言:“我们唯一不得不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

8.4行不行你说了算 富兰克林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由于家境贫寒,他12岁那年就到哥哥詹姆斯创办的小印刷所当学徒了。尽管排版的活儿又苦又累,但富兰克林干得还算开心,因为他认识了几个在书店当学徒的小伙伴,能通过他们在晚上把书借回来,彻夜阅读,第二天再送回。就这样,富兰克林博览群书,钻研了各种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还能学着写一些小文章。 15岁时,詹姆斯筹办了一份《新英格兰报》。报上常发表一些文学小品,很受读者欢迎。富兰克林也想写点文章发表,谁知哥哥知道了他的想法后,不屑地说:“小孩子写什么文章呀,还是乖乖排你的铅字吧!”富兰克林不服气,便化名写了一篇小品,半夜里偷偷地从印刷所的门缝里塞进去。第二天,哥哥看到稿件,发现文章思维严密、语言优美,立即决定发表在自己的小报上!哥哥请来一些写作的朋友评议,朋友们也个个赞不绝口,有人竟断定这是出自名家手笔。听着这些议论,富兰克林发出了会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