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兴元:赤字财政扩大政府投资是饮鸩止渴
5月24日,本报第234期推出“时代议题”,刊登了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发言稿和复旦大学张军教授的长篇专访,探讨“海量投资还能不能保增长”的话题,引发热烈讨论。 从某种程度而言,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是对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更是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发展道路,是继续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模式,还是给民间资本释放更多的空间,把经济主导权交给市场,以及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究竟应该如何来划分。时代周报就此专访了经济学家冯兴元教授(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对吴敬琏与张军的观点作进一步探讨。 投资拉动的“幻觉” 时代周报:近期,围绕政府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问题,经济学界有一场争论,胜负难辨,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冯兴元: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实际总负债率已经非常高。已经到了不能再像2008年那样继续依赖通过赤字财政扩大政府投资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地步,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储蓄率高,高储蓄转化成高投资,在经济中保有一个自给性的部分,同时致力于打造一个输出基础。而随着外向型经济部分的发展,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导致本国的生产剩余,只能通过更多利用外部需求,才可以保持供需平衡。过去30多年,中国的发展得益于这种模式,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再严重依赖出口,就容易遭遇国际上的贸易保护主义者的狙击,从而易于导致国内经济出问题。而在当前外部需求疲软、全球经济趋缓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欧盟最近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补贴、反倾销调查也与此有关。 放在更长远的时间段来看,中国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策略,跟我们的“赶超战略”有关,不论是在改革开放之前,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赶超”发达国家。过去是压低农产品的定价,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而现在的赶超战略就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绝对要防止通过低价征地、高价卖地给开发商实现套利,或者低价甚至免费转让土地给工业企业,并以此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 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多地方还没有被开发,但是如果真的开发出来,可能会遭遇一个问题,即哈耶克所讲的“过度投资”—生产能力过剩,但是总需求(内需加外需)相对不足,跟不上总供给,这就是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是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便东部低端工业大量迁往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较低工资,但是“供大于求”的问题仍然会存在,外部总需求的约束仍然存在。 我国存在大量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对成本和亏损不如民企敏感,存在预算软约束问题。其运作类似于政府,有着扩大规模、自己不愿买单的冲动。这些企业即便亏损,政府宁愿出资补贴,也不愿意让其破产,退出市场。行政垄断企业则更是有恃无恐,能够依托其在产业链上游的掐脖子地位,通过行政垄断定价来攫取本属于民营企业的剩余。目前煤炭,电力,运输,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非常严重。可能得通过政府补贴、发债、定价等手段来维持其“大而不倒”的地位。
从上述观察可以看到,无论是政府通过负债投资设施,还是直接控制基础行业,都不再成为解决当前经济趋于疲软的妙方。 时代周报:复旦大学张军教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谈到,资本深化容易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短期内经济增速可能放缓,但长期来看,经济增速会回升,因为经济增长相对于投资具有一定滞后性,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冯兴元:他讲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相信哈耶克是对的。哈耶克跟其他奥地利学派学者认为,直接被消费者购买的消费品是低级财货,而生产消费品的中间消耗品(包括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等)是高级财货,高级财货距离消费者比较远。当危机还没到来的时候,政府不断地通过投资来拉动总体需求,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这个时候消费看起来还比较强劲,大家就会产生幻觉,以为经济还一片大好,生产出来的消费品都能卖出去,就会继续投资。 继续投资之后,消费能力慢慢支持不下去了,但是生产者还处于“幻觉”之中,还在投资,这就造成了“不匹配”,高级财货的生产阶段出现过度投资,但消费品的低级财货环节却相对需求不足,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最后导致经济衰退。中国现在就是在这个环节,尤其在过去几个月特别明显,所以不能过度乐观。 近日,有报道称发改委提出一个10年40万亿的城镇化方案,但被发改委否认。我认为如果真的有40万亿投资,那么整个中国就会变成一个道德非常败坏的国家,因为地方政府的债务不可能承担得起,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债务违约。如果再搞40万亿,到时候想救火都救不了。就像在欧盟,比如希腊出现债务危机问题以后,无法单靠自己来解决。 政府的负债率已经很危险 时代周报:从目前的财政情况来看,中国政府是否还有加大投资的能力? 冯兴元:我们不妨先看欧盟的趋同标准,所谓“趋同标准”就是欧盟外的国家如果要加入欧盟,其经济指标必须跟欧盟国家趋同,其中包括两个财政指标,一个是政府负债率必须低于60%,一个是赤字率低于3%。而我通过计算发现,中国政府全部的负债率,即中央跟地方的负债加起来除以GDP,至少达到69%,广义赤字率也是超过了3%,已经很危险。 如果下一轮新城镇化再投40万亿,中国肯定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为政府负债跟滚雪球一样,是很难还掉的,就像一个贫困者,你借给他一百块钱,他都很难还掉,当他开始借款的时候,他就不断地想到还钱,往往借新债还旧债,结果是不断地增加债务,但始终还不掉。 时代周报:过去每当遇到经济危机,政府都会采取扩大投资的办法救市,这种办法有何利弊?吴敬琏先生说海量投资已经到头了,你是否同意? 冯兴元:海量投资肯定到头了。确实,我们过去每当经济下行的时候,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增加投资,来保持经济增长,这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做法。在拉动投资问题上,可以说凯恩斯主义是一种直觉主义,这种直觉就算是不读凯恩斯的东西,很多官员也会有。需求不足,就靠投资拉动,尤其是政府投资。其后果是短期内经济总量可能有所增加,但经济结构恶化,而且延误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到现在已经很明显。 一方面是地方债务上去了,中央债务也上去了,如果再加上企业负债的数据,则更为惊人。另一方面是我们的产业结构质量下降,因为产业结构没有转型,结构不平衡加大,再加上外部需求趋于疲软,制造业肯定会出现严重问题。现在产业链上游的基础行业都出现了问题,钢铁业、煤炭业产能过剩,用电量、运输量下降,经理采购人指数下降到50%以下,一些指标持续恶化。 我的德国导师何梦笔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中国政府以为只要做大国有企业,就可以通过控制国有企业来控制经济命脉,维护经济安全,实际上国有企业做大之后,政府不但往往控制不了,还会反过来控制政府。现在“两油”就很明显。如果早一点结束经济管制,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话,可能产业结构要比现在好。 经济增长只要有一驾“马车”就够了 时代周报:对于国内流行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理论,张军教授也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此理论只能用来解释短期的经济现象,而不适用于解释长期发展,你如何理解“三驾马车”论? 冯兴元:“三驾马车”是一种结构主义经济学的视角。从熊彼特的发展理论来看,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内生的发展,体现在技术进步,反映在企业家用一套新的要素组合替代旧的组合。经济发展是从一个循环流转水平,走向另一个更高的循环流转水平,它需要通过创新来完成,因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可能会更重要,而企业家创新需要好的市场和法治环境,需要背后相关的制度支持,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完善,以及技术转让市场的完善。 实际上很简单,我们不需要“三驾马车”,只要有一驾“马车”就够了,那就是经济自由。经济自由不是要求政府不管事,而是要求其退出直接生产经营的角色,做好维护一个良好的竞争秩序的工作。做好这一点,长期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发展倒是“奇迹”。 时代周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了投资,这是2001年来的首次,而前年《华尔街日报》有评论称,中国的投资占比被严重高估,而消费占比被低估,你如何看待? 冯兴元:消费超过投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好的结果,现在私人投资增长减缓,而政府投资由于有一种总体的债务承受能力的约束,负债不能太高,随着百姓的收入增加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两者会慢慢接近。 我们的消费确实存在低估的可能,我们的储蓄率高,也就意味着消费潜力大,而很多消费需求仍处于未被激活的状态,比如如果没有iPhone的itouch的出现,我们根本就不会想到还有这种消费需求,但当我们看到这个产品,发现它很好用,大家就都去买。这就是供给方经济学。 因此,如果有很多创新产品,就会有很多需求,包括替代需求。而农村的需求增长跟农民收入提高有关,通过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确实能够拉动很大的内需,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中国现在的体制,容易产生“梗塞症”。这些“梗塞症”,是政府操控造成的。无论是谁想改革,都很困难。 未来需要更加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这个边界是两者之间互动、相互嵌入来慢慢形成的,推进制度变迁和政府职能转型,有利于形成一种良性有效的边界。只有减少管制,经济才能发展起来。
更多阅读
转载 丁圣元:谈《股票大作手回忆录》02
原文地址:丁圣元:谈《股票大作手回忆录》02作者:清华大学金融培训股票投资要跟着大势走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书里的有一些投机理论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您觉得在今天的中国股市哪些理论比较适合?丁圣元:像跟着大势走的这种理论太重要了。因为我
见仁见智 :卢麒元——为什么要去杠杆?这是救国救民!
为什么要去杠杆?卢麒元此处所言杠杆,是指资金杠杆。资金杠杆(英语:Leverage或Gearing),一般是指负债与股东权益的作用关系。当投资收益高企时,应放大杠杆以增加股东权益;当投
跨越二次元:牛市狂想曲
跨越二次元:牛市狂想曲--写在冲关3478的前夜--华泰策略徐彪、刘名斌、姚卫巍、刘晨明不知不觉,2014已经过去,这一年的所有回忆包括股市的故事都已成为相册里的黑白照片。诗人或许会多愁善感地撰文留念。作为分析师,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回头
养生堂2015年4月4日视频,冯兴华,曹炜,清明时节话野趣1,野菜 冯兴华颈椎病
关键词:苦菜降三高、清热解毒、野菜、寒食节、清明节专家:冯兴华 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曹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清明节最早是由寒食节衍变而来,在清明节前三天不生火,吃冷食。陆翙在《
冯学荣:回到清末过一天
冯学荣:回到清末过一天自由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給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每天我们的热水器一拧就出热水,用手机按一下,午餐就送上门,网络商店有大量物美价廉的衣服、不用逛街就能轻松买到,还有出行,在手机打车Apps上轻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