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最近爆出丑闻的上市公司多为农牧业公司。从蓝田到绿大地,到万福生科,到新大地,再到最近的秦宝牧业,国家重点扶持上市的农业反而成了造假重灾区,农业股怎么了?为何大多造假的上市公司都出现在农林牧渔板块?农业公司问题频发的关键何在? 近年来不少农林牧渔的上市公司利用资本扩张,重金打造全产业链模式和高端生态养殖概念,而一旦自家养殖的鸡鸭鱼肉被冠以“生态”“高品质”的标号,自然能激发市场的投资热潮和想象空间,一些主打中高端肉食加工、种猪养殖、家禽养殖类上市公司成为基金的大爱。然而随着龙头企业的牛皮被一一吹破,不禁让人们对这些号称的“生态”、“高端”、“贵族”肉食心存疑虑。 分析师表示,农业公司的一大问题,是业务流和现金流不像其他工商企业能有很清晰严格的交易凭证,其经营过程中注定存在零散的、频繁的、巨额的现金交易行为。而正是因为有大量发生的现金交易行为,对其进行过程监管也缺乏完善的手段。现金交易也使得假账更容易做,且隐蔽性高。

与农业公司造假高度关联的又一个因素则是存货盘点难。 一投行人士称,对农业公司的存货盘点操作起来很难。面对一座山,你很难有确切的方法去验证究竟有多少棵树。面对一个池塘,你也很难数清究竟有多少尾鱼。面对一个花圃,究竟按照多大的间距去种花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 据悉,业内通常只得采用平均数法或业内认可的其它方法去取得一个约数。但即使采用静态平均数法进行统计,其结果也是具有不确定性。应对这些问题,仅仅从会计的角度出发很难做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对于以“靠天吃饭”的农业公司来说,产出变数很大。由于农业技术引进、产业发展成熟度没有工业高,养殖、种植的投入产出在不同企业之间差异很大。 自然灾害也成了农业公司造假的天然屏障。2004年前后的禽流感成了草原兴发造假的天赐良机,该公司虚构子虚乌有的向养殖户赔款3.39亿元。这种自然灾害提供的造假契机,显然是农业所独有的,这样的损失解释往往入情入理,即使是同行业的企业主也不容易察觉。 此外,农业公司利润率低,周期性强,公司造假冲动也更强烈。部分公司为了保上市地位,保持持续盈利的良好形象,维持企业的股价或为企业进一步圈钱做准备,法人或主要股东倾向于对公司进行财务适当“美化”,这是他们迎合投资者需要的唯一选择。 “其实,中国的农业股不适合在资本市场发展,因为农业企业的弱质性、较差的抗风险能力、较长的投资回报率与资本短期逐利的矛盾过于突出,公司股东希望上市公司所募集的资金在短时间内迅速收到成效,登陆资本市场很可能毁了一家好公司。”一位券商表示,不过,或者也正因为中国的农业基础太差,让很多机构看好农业股的高成长性,只要投资人画个饼,造一些概念,大家都信以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