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浙江民企转型升级之道



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速度

 

 

核心提示: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速度。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超前规划,未雨绸缪。但他们究竟是如何思考与把握的呢?又是如何推进转型升级的呢?笔者希望通过利时集团“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给广大正在“突围”中的民企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全球经济正遭受着一场“严冬”的考验。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民营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的双重影响,以外贸和制造著称的浙江民营经济,在“寒冬”的十字路口苦寻转型良方。

在目前宏观经济大环境下,位于浙江宁波的利时集团却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寒意,据了解,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8年,利时集团实现销售总额55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22.7%,这得益于利时的掌门人李立新超前规划,未雨绸缪。但他究竟是如何思考与把握的呢?利时集团又是如何转型升级的呢?笔者希望通过利时集团“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给广大正在“突围”中的浙企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转型不是那么简单的。转型是细水长流的,不是今天说转型就可以转型的,没有个5年、10年时间,企业转型是完成不了的。”这是浙江民营企业利时集团董事长对转型的看法。创立于1993年11月29日的利时集团,从家庭小作坊起步,凭着利时人的“创新发展、超越自我”的精神和理念,在波澜壮阔的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异军突起,短短15年时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集家用品、商业连锁、投资等产业于一体,实业经营与资本运营互动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

在李立新眼里,危机是“危”与“机”的并存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民营企业家如果懂得转换视角并有所准备,以全球性的眼光看到5年或10年后的发展,就能体会到什么叫“祸兮福所倚”。

李立新,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利时集团董事长。27岁时创建宁波利时塑料公司,10年后成为亚洲塑料大王,并购香港通达公司实现H股上市。2005年进入商业连锁领域,在短短两年间,将新江厦百货由1家扩展到5家,超市由15家扩展到30家。他还积极投资金融领域,取得不俗业绩。

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速度。在李立新看来,面对困境企业家更要有战略思维和未来眼光。

 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浙江民企转型升级之道

“冬天”不是停止前进的借口

 

无论是“冬天”还是“春天”,企业都要面对,“冬天”不是停止前进的借口。

利时集团是以家用品制造起家的,产品90%以上出口欧美市场。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市场萎缩,价格下滑,对出口业务带来很大困难,但他们通过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等一系列的举措,迎难而上及时扼制外贸的下滑。今年1-4月份,利时的出口销售额5000万美元,其中宁波工厂销售额2000万美金,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集团整体销售额略有提升,利润增长了20%以上,当竞争对手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时候,亚洲塑料大王的地位依旧稳固;而利时从2005年开始进军的商业连锁,销售已经从5亿提升到去年的15亿,就今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到2010突破30亿显得顺理成章,前两年,制造这块占集团总额aihuau.com的七成左右,如今通过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商业版块销售额已占集团总额的50%。虽然金融危机对利时的制造业和外贸有所影响,但连锁百货、购物超市门店的扩充,单店销售和利润的增加有效弥补了外贸销售额的不足。同时,由于商业大都以现金交易、实现了“现金流”的通畅;另外,对一些商业银行,包括最新兴的象山村镇银行等金融领域的投资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从单一的制造、出口,到现在的多元并举,利时仅用了三四年的时间,为什么利时的转型能够这么迅速有效?“事实上利时的转型,并不迅速,这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情。”李立新说,“转型并不简单,我觉得对于转型,10年前就要去想,5年前就要去做,不能今天说转型,明天就转型。拍脑袋的转型是找死。”

2000年以后,已做成亚洲塑料大王的李立新,充分感受到这种传统的外向型经济会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发展瓶颈,粗放式的扩增之路越走越艰难。通过国内外的市场考察调研,立足利时的实际情况,他们选择了两条路:一是传统加工行业要增加附加值,走品牌发展之路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另外一条路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军第三产业。

2005年5月,利时集团收购新江厦百货46.6%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2006年11月,利时集团全资控股新江厦股份和新江厦连锁超市。进军商贸,不仅使企业规模得到了扩大,而且实现了“现金流”的通畅,利时正是由于这样高瞻远瞩,在一步步发展中有效规避和降低了风险,从而能在如今的一片凋零中安然过冬。

进入第三产业后,利时集团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商业地产和股权投资又成为利时的发展方向。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这个“冬天”,利时集团没有感到寒意,而是紧扣市场脉搏和发展潮流,超前规划、未雨绸缪,坚实地走上多元化经营之路。利时集团最终形成了家用品、商业连锁和投资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转型关键是比别人早走半步

 

尽管民企体制灵活方便转换,但很多调查依然显示,在诸多风险中,转型依然排在第一位。有太多的民企在宏观调控中败亡,头号死因恰恰就是转型。无论主动也好,被机制逼着转型也好,如果抓不住祸福转换的钥匙,其最终的结果,将不是利时所说的“祸兮福所倚”,而是“祸不单行”。

很多人曾经担心利时的多元化,提醒李立新要注意别让这把双刃剑刺到自己。“转型就意味着多元,因为要创新,在产业或管理上去尝试新的做法,或者新旧融合,或者让新的壮大,转型和多元,并不是立即180度转身,那样容易摔倒。我也不赞同多元化,多元化需要试推。”李立新是这样理解转型的,他在转向第三产业后,并不放弃第二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并重是他的目标。

在传统产业上利时进行了一系列的销售创新后还不满足,他们联合清华大学等机构,在香港、美国聘请研发团队,成功打造出“微笑曲线”。“这些工作和体制都在几年前完成了,我们现在打造的是品牌。”李立新说,“研究怎么比别人早走半步,这个是转型成功的钥匙。”

在去年宁波市政府举办的甬港经济合作论坛上,李立新作主旨发言时就表示,企业发展总是有波动的,总有遇见瓶颈的时候,当群体环境遇到瓶颈制约的时候,谁能先打开,谁就能首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打开瓶颈需要实力,也需要更远的眼光、智慧、胆识,而最需要的,往往就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早筹划才能早行动,早行动才能早收益。这就是李立新的“利时经验”。

点评:

转型:久积小胜而长胜

 

“利时”,结合这家企业几次成功转型的案例,从拆文解字的角度讲,就是一个会“利用时间”的企业,一个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的企业,一个晓得“利弊时效”的企业。

也许用文字的这种解读还是有些肤浅,仔细阅读利时起步、发展、转型。我们又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认识和分析利时。人们常说,成功的人、成功的企业都是善于借助“天时、地利、人和”,而利时的几个阶段成功转型,更多的是在培育“天时、地利、人和”,通过各种资源的逐步积累、发酵,继而最终酿成胜利的美酒。例如,如果没有传统制造业和外贸业务的支撑,利时不可能迎来收购宁波新江厦股aihuau.com份有限公司的“天时”;如果没有现代服务业丰富的现金流作保障,利时也不可能占得本土企业股权投资的“地利”;同样,如果没有李立新的胸怀,利时也不可能获得转型发展过程中最难得的“人和”。所以,这种转型的喜悦,对于利时来讲,更多的不是“惊喜”,而是“欣慰”。是对曾经道路选择的一种“欣慰”,是对过去不断努力的一种“欣慰”,是对永葆危机意识的一种“欣慰”。

对于今天的很多企业来讲,利时发展过程中的“天时”也许一去不归,但利时整合“天时、地利、人和”的意识、举措、破例确是值得不少企业学习的。企业的竞争和转型是一次长跑,谁能够久积小胜谁就能而长盛不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2104.html

更多阅读

汪中玉:在经济衰退形势下家居市场的生存之道

今年是中国政府的大考之年,考验我们政府指挥、控制、应变能力;今年是中国经济的大考之年,考验我们政府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宏观经济状况的把握;同时也是我们房地产和家居业的大考之年,考验我们在内忧外患、消费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如

央企与民企 央企凶猛?!——央企与民企的大饼之争

  央企凶猛,这个名字咋入眼感觉有点不太适应,凶猛这个词有些令人生畏,令人联想到人类始祖时代惹不起的那些洪水猛兽们,但是这句话的确生生的揭露了很多人尤其是民企心目中的央企形象。有句古话说得好,惹不起躲得起,但是不管怎么躲往哪

浙江民企:莫将内伤当外伤治

四年前,我曾在一篇题为《谨防浙江经济由民企兴由民企止》(详见2004年11月29日的《中国经营报》)的文章中指出:浙江的民企不但远远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而且也已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口。随着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蓬勃兴起和国

浙江民企 跨国经营 浙江民企敢为天下先

 在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之一的浙江省,一批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正在经历着“从田野走向世界”的嬗变,实践着中央“走出去”的方针,把自己培育成来自中国本土的跨国公司。   敢为天下先,浙江民营企业的这一性格在跨国经营上同样淋漓尽致

声明:《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浙江民企转型升级之道》为网友雪花拥抱阳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