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敢于奋斗,成就少年的梦想(23)



系列专题:《震撼心灵的男孩成长励志课:望子成龙》

  励志课堂: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诺贝尔的成功,绝不是一天的骤变,而是多年的刻苦积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飞冲天的天才,只有勤奋的耕耘者。

  7.七录书斋

  张溥是明朝进候的文学家,自幼勤奋好学。张溥在学习方面天资较差,记忆力不好,东西背了好几遍都记不住。但他却一点也不懒惰,用勤奋来克服这个缺点。

  一次,张溥在书里面读到了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给了张溥很大的启示,他认为:别人读一篇文章,读上七八遍就能够背下来了,而我却要读上一二十遍。然而无论怎样,最终还是能记下来的。书读上百遍才能理会其中的意思,我正好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更深层的东西。

  从那天开始,张溥更加勤奋了。古时候的私塾先生要求学生背诵的都是《四书》《五经》之类,而这些枯燥乏味的文章,要重复地读上一百遍,在常人看来都是无法忍受的。可是张溥并不觉得厌烦,口渴了,他就舀一瓢凉水喝;嗓子哑了,他就把声音放低一点……苦读了一段时间,他终于能连贯地背出文章来了,这个收获使他非常高兴。然而,本来是白天背地挺熟的文章,睡了一觉之后竟又忘了一大半,张溥很是苦恼,但他并没有放弃。

  有一天,在学堂里,教书先生让张溥背诵课文。一开始,张溥背得还很流利,可是背着背着,后面的内文就全忘了。结果,老师十分生气,用戒尺使劲地责打了他,说他读书不用功,并罚他回家把这篇文章抄十遍。

  张溥委屈地接受了惩罚,回家之后,他立即准备好了纸和笔,开始抄起文章来。这篇文章较长,他抄得又认真,等他抄完,已经是深夜了。第二天到校,老师又让张溥接着背昨天的文章。这下可把张溥急坏了,他昨天只顾抄书,没有特意背呀!可看着先生那严厉的样子,他只得硬着头皮背了起来。谁知奇迹发生了,上句刚一出口,下句居然就跟着跳了出来,一会工夫就把全篇文章顺利地背了出来,而且还没有一次停顿。先生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张溥终于知道,原来抄书也增强自己的记忆,于是从那天开始,他读书必手抄,读后又随即焚去,再抄,再读,再焚,如此六七次方才罢休。这便是“七录书斋”的典故。

  张溥就这样坚持不懈地抄书,右手握笔的手指都长起了厚厚的老茧;冬天手冻裂了应用热水浸暖后继续再练,从不间断。正由于他的刻苦用功,所以日后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张溥在短暂的一生中将毕生的精力与才智贡献给我国古代的学术研究,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堪称明代文坛巨匠,被人称为“百世师”。

  励志课堂:

  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知识不断更新,信息不断膨胀,单凭“七录”当然“录”不了多少。然而我们以从张溥的“七录”法中却能够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天资差,不足畏,天道酬勤;堡垒坚,亦不足畏,专而攻之,必能攻而破之。总而言之一句话——勤能补拙。

  8.周恩来勤奋苦学

  周总理的勤奋故事是非常有名的,他小时候便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然而有了理想,不去奋斗是不行的,他的成功还缘于勤奋刻苦。周恩来所就读的南开大学是一所国内闻名的先进学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作业也很多。

  然而这些并不足以难倒周恩来,从他入学开始,便住宿在学校里,每天起床钟一响就立刻起床、跑步,保持着在沈阳上小学时锻炼身体的习惯。一开始,周恩来的英文很差,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每天把全部课余时间都用来学英文。到第二年,他的英文成绩竟然名列前茅,小说的英文原著他也能看得懂。

  周恩来不光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他还喜爱读课外书,尤其是喜欢读孙中山先生革命派办的《民权报》、《民生报》,以及当时中外进步思想家的著作。在这些书报中,周恩来获得了很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自己的眼界。

  在上学期间,周恩来还写过一篇题为《一生之计在于勤论》的论文,在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一生求学,惟青年为最大之时期,基础立于此日,发达乎将来。”因为周恩来勤奋苦学,品学兼优,校长特别喜欢他,称他为南开最好的学生,同时还破例免去了他的学杂费。年轻时的周恩来,成了青年人学习的好榜样。

  励志课堂:

  席勒曾经说过:“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人不能奢望同时是伟大的而又是舒适的。重要的是要勤勉,因为只有勤勉,才不仅会给人提供生活的手段,而且能给人提供生活上的惟一价值。”勤奋是伟人不可获缺的重要品质之一,如果没有勤奋,没有机遇,没有热情的提携者,你就是再有天才,也只能默然无闻。

  9.齐白石挂角读书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更是诗、书、印、画都十分精通的千古伟人。齐白石一生勤奋,砚耕不辍,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好得出奇,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

  齐白石出身贫寒,11岁就开始打柴、放牛、拣粪,13岁就扶犁、插秧、收稻,但他并不放松学习,“牛角挂书牛背睡”(齐白石晚年回忆诗),说明了幼时读书之勤。15岁时,家里送他学木匠,这本是个养家糊口的手艺,木匠虽说为百工之首,比篾匠、泥匠、瓦匠略胜一筹,但也是在“匠”之列。但他出奇地勤奋,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芝木匠”。

 第39节:敢于奋斗,成就少年的梦想(23)
  一天,齐白石在山上专心读书,忘了砍柴,粪也拣得不多,吃完晚饭又提笔写字时,他祖母就叹息着说:“伢儿,你投错了人家。”对于这一儿时经历,他在《自状略》中这样写:

  王母(即祖母)曰:“今既力能砍柴为炊,汝只管写字。俗语云:‘三日风,五日雨,那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孙奈何?惜汝生来时走错了人家。”于是将《论语》挂于牛角,日日负薪,以为常事。可见,齐白石在砍柴的时候都不忘了勤奋苦读。

  励志课堂:

  正因为齐白石勤奋刻苦,才最终从一个牧童而为木匠,由木匠而为雕匠、画匠;由于有这种勤奋和思考的精神,才有他中年时期的“五出五归”,实现了由画匠到画家的转变,这是质的飞跃;正是由于这种勤奋和思考才有他60岁时的“衰年变法”以及名扬中外的艺术成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2161.html

更多阅读

第39节:敢于奋斗,成就少年的梦想(23)

系列专题:《震撼心灵的男孩成长励志课:望子成龙》  励志课堂: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诺贝尔的成功,绝不是一天的骤变,而是多年的刻苦积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飞冲天的天才

第38节:敢于奋斗,成就少年的梦想(22)

系列专题:《震撼心灵的男孩成长励志课:望子成龙》  于是,弗雷特留了下来,他开始辛勤地培育花苗,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花的身上。当其他人都在埋怨这里没有金子的时候,弗雷特总是不为所动,仍然给花苗浇水、松土。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

第37节:敢于奋斗,成就少年的梦想(21)

系列专题:《震撼心灵的男孩成长励志课:望子成龙》  结果证明了布雷登教授的话,这本这篇论文后来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它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勤奋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这个留

第36节:敢于奋斗,成就少年的梦想(20)

系列专题:《震撼心灵的男孩成长励志课:望子成龙》  一个月过去了,苏格拉底问学生们:“那个动作现在谁还在坚持?”有一大半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过去了,苏格拉底又问同学们:“现在,那个动作还有人在坚持吗?”这时,只有一人举起了手,

第35节:敢于奋斗,成就少年的梦想(19)

系列专题:《震撼心灵的男孩成长励志课:望子成龙》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两个青年分别守护他们的酒坛子。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第49天终于盼来了,即将开瓮的美酒使两人兴奋得整夜都不能入睡,他们彻夜都竖起耳朵准备聆听鸡鸣的声音。很准时

声明:《第39节:敢于奋斗,成就少年的梦想(23)》为网友欠缺未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