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战略和方向》
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我国香港地区。人民币在香港地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与在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是,人民币在香港地区被用来作为投资的一种储备货币。在我国澳门地区人民币也在广泛使用。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已被当作硬通货使用。在老挝,人民币基本可以替代其本国货币流通。在中缅边贸及旅游活动中,每年出入的人民币多达10多亿元。在越南,人民币几乎可以全境流通,越南国家银行也开展了人民币存储业务。 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地区和巴基斯坦,人民币每年的跨境流通量已达20亿~30亿元人民币。蒙古国已经把人民币作为主要外国货币,各个银行都开展了人民币储蓄业务,在与蒙古国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现金交易量占双边全部交易量的l/3强。朝鲜边境贸易中基本上都使用人民币。在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机场以及饭店也开展了人民币兑换业务,如纽约的机场、唐人街以及部分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日本,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也开始收受人民币。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已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允许使用人民币与对方国家货币互换。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5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IFC)和亚洲开发银行(ADB)分别获准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发行人民币债券11.3亿元和10亿元,这是中国债券市场首次引入外资机构发行主体,也是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国际金融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即"熊猫债券",以及国内金融机构开始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开启了人民币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国际化历程。 (2)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经济实力和美国、欧盟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经济持续衰退,日元利率低,股票市场长期低迷,在亚洲政治地位不高,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受阻。1999年,欧元刚刚启动,日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为6?4%,欧元为17.9%。到了2004年,日元份额下降到3.9%,欧元上升到24.9%。2006年,英镑超过日元,成为第三大储备货币。目前,以美元、欧元、日元三大货币为主导的世界货币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日元失落和亚洲货币缺失与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极为不相称,国际经济新形势热切呼唤着亚洲货币的崛起。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促使亚洲国家认识到,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防止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恶化。加强地区金融合作是保持金融市场稳定、防止金融危机再度发生的有效途径。2000年5月,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10+3"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协议》(Chiang Mai Initiative)。《清迈协议》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扩大东盟货币互换协议(ASA)的数量与金额;二是建立中日韩与东盟国家的双边互换协议。2008年,东盟10国及中日韩3国计划于2009年成立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库,以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成立一个区域性监管机构。中日韩和东盟10国签署《清迈协议》,标志着亚洲金融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它对于防范金融危机、推动亚洲地区货币合作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