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战略和方向》
当年欧洲人从美洲印第安人那里掠夺的金银,很少再拿这些金银到印第安人那里去买东西。因此,在本国使用这些货币,根本上不会增加本国财富,实际增加的只是货币供应量。在古代社会,由于没有中央银行,金属货币增加受到极大的限制,后来长时间地实行金本位制或金银为主的复本位制,均受制于金银开采量,增加货币投放很难,因此,限制了贸易规模扩大和经济发展。

从现代金融学的角度看,古时战争胜利的一方实际上是让国内经济获得了货币投放量,因此,经济大发展,而战败国则出现货币紧缩和经济萧条。当然,支付战败赔款却把经济发展得较好的案例也是有的,例如,德国的希特勒。希特勒的经济成就,一方面得益于金本位的废除,同时建立了国家金融体制,较好地解决了货币投放问题,德国虽然赔款很多,但德国经济发展需要的货币却得到了妥善解决。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德国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成为有能力再一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强国。回顾中国历史,人们不禁发出疑问:中国小农经济为何不能自然进化到商品经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问题没有解决。随着商品流通增加,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必须同步增长,如果此时货币供给跟不上,必然导致通货紧缩、货币增值,引起大量的货币储存或高利放贷,造成利率高涨,从而扼杀发展生产的冲动,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在古代社会,以金属作为货币,但这些金属每年开采有限,同时还有不少人将金银埋入地下储存,结果造成自然的通货紧缩状态。这时必然导致资金利率高的企业。以王安石变法为例,王安石给老百姓优惠贷款利率为年息4~5分,即40%~50%。如此高的利率,必然扼杀发展生产的冲动。高的利率水平,实际反映了在通货紧缩条件下资金的机会成本,这时必然流行"现金为王"的原则。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购买力处于贬值趋势中,因此,鼓励人们消费或投资。近年来,我国浙江温州等地民间金融活跃,拆借利率高达40%~50%,实际是对中央银行过度紧缩货币政策的一种反映。 世界近代史上的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逐渐衰落。当时日本开放口岸时,日本金银价格倒置,即白银比黄金贵,在外来大量白银流入换取黄金过程中,货币价值按照白银价值确定,自然就带来了大量货币投放。后来,从中国获得巨额的甲午战争赔款,这些赔款自然形成了日本的货币投放。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鸦片战争后由于大量白银流失导致经济衰退,都是与货币供应分不开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由于对市场经济中货币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因此便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