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战略和方向》
2.亚洲"10+3"金融战略合作 (1)亚洲"10+3"合作机制回顾。2000年11月,第四次东盟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晤,即"10+3"会议,去掉了"非正式"一词,标志着"10+3"经济合作机制开始走向制度化的轨道。目前,"10+3"货币互换协议已顺利达成,并在"10+3"的框架下,建立了不定期的"10+3"财政部长、经济部长和外交部长会晤机制。同时,东盟与中国(即"10+1")的战略合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2001年6月的博鳌中国-东盟高官会议、2001年9月的东盟一中国经济部长会议和2001年11月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双方逐步就在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达成了共识。2002年4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 2009年2月22日,东盟+中日韩"10+3"特别财长会议在泰国南部普吉岛召开,会议集中讨论了区域宏观经济形势、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以及东亚财金合作等重要议题。与会财长们强调,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和挑战,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会议审议并发布了《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包括将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并争取于2009年5月前就储备库主要要素达成一致;建立独立的区域经济监测机构,加强区域经济监测能力;强调亚洲开发银行在支持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融资领域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呼吁在2009年5月亚行年会前就其第五次普遍增资达成共识。

"10+3"模式和"10+1"模式的初步形成,标志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开始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长期以来,与世界经济中各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和水平相比,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较为缓慢。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东亚地区各国政治分歧和经济差异较大;二是缺乏经济大国的积极推动,特别是日本的态度一直不积极。目前,东亚地区经济金融合作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一,近年来东亚地区内部贸易和投资活跃,地区内国际分工程度加深、利益显现,内部贸易迅速增长,投资活跃。在亚洲,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一直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双边贸易不断扩大;而且,区域内各国经济有着巨大的互补性,为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双边贸易具有极大的扩展潜力。在"10+3"模式下,目前,东盟加上中日韩这13个国家的人口为20亿,GDP超过8万亿美元,外贸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在地区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下,东亚各国逐渐认识到地缘经济条件的重要作用,看到了所在地区市场规模、资金能力、地区分工利益的良好发展前景,在地区经济合作上共识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