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王金战育才方案:学习哪有那么难》
第四,要由易到难。一般大型的考试是要有一个铺垫的,比如说前边的题目,往往入手比较简单,越往后越难,这样有利于学生正常的发挥。1979年的高考,数学就吓倒了很多人。它第一个题就是一个大题,很多学生就被吓蒙了,于是整个考试考得一塌糊涂,就出现一些心态的不稳。所以后期,就因为这样的一些事故性的试题的出现,不能让一个学生正常发挥,我们国家在命题的时候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先让学生慢慢地进入状态,再去慢慢地加大难度。有些学生自以为水平很高,对那些简单的题目不屑一顾,所以干脆从最后一个题开始做,这种做法风险太大。因为最后一个题一般来讲,难度都很大,你一旦在这个地方卡壳,不仅耽误了你的时间,而且会让你的心情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整场考试的发挥。 当然由易到难并不是说从第一题一直做到最后一个,以数学高考题为例,一般数学高考题有三个小高峰: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它的难度属于难题的层次;第二个小高峰是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也是比较难的;第三个小高峰出现在大题的最后一题。我说由易到难,是说要把握住这三个小高峰。 2008年我给北京的一个大学出自主招生的题目,这场考试共3个小时180分钟,我出了180个选择题,一分钟一个,而且一个题目出得都很有技巧。因为自主招生是在优秀学生中选拔更优秀的学生,所以每一个题目都具有相当的挑战性。评分标准也比较特殊,答对了得2分,不答得0分,答错了倒扣1分,考察学生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 那天,因为我出的题目,我得在现场,怕中间有什么意外。考完之后,从考场出来的有些学生很凄惨,看样子都想跳楼,说这次可被坑苦了。他们生气,不是气这套题,而是气自己,这套题只做了三分之一,一看后边有些题目原来很简单,但是没时间做了。这些学生可能平常习惯于从第一题做到最后一题,即使中间遇到难题也绝不放弃,不做个天荒地老,不做个昏天黑地,绝不认输。就没想到本来一分钟一个题目,你这个题耽误了五六分钟,甚至十多分钟,后边的题目就没有机会做了。所以这样的题目,正常的做法应该是快速地看,跟着感觉走,碰到某个题有感觉就停下来,把它搞定;要是觉得某个题有点难,先放一放,往后做。等到把这180个题目中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做完后,再回来处理感觉稍微好一点儿的题目,那些干脆一点儿感觉都没有的题目,应该果断地放弃。

最后阅卷结果出来以后,发现竟然有一部分学生还得负分,因为他们都没看清题意,一看后边没时间做了,就ABCD随便填下去,错了就扣1分,把前边得的分全给抵扣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