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近一两年来,白酒行业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我个人认为,白酒的食品安全关键要解决五个基础性的问题,或者要构建白酒食品安全的五大基石。 第一大基石:白酒的战略诚信 按照现行的白酒标准,中国白酒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传统工艺白酒和新工艺白酒。白酒工艺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色是固态制曲、固态发酵、固态蒸馏。新工艺白酒是用食用酒精配制的烈性酒,是现代化工业时代的产物。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节约粮食,解决供求关系,我国学习国际烈性酒发展的经验,鼓励发展使用食用酒精配制酒的工艺,后来称为“新工艺白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专家说,市场上新工艺白酒占白酒总量的比例大约是70%左右。 面对这个现实,我们不禁要问:一,白酒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是,那么新工艺白酒就不应该称之为白酒。二,为什么食用酒精配制酒在产品标签上注明的原料是高粱、小麦、大米,而不是食用酒精?三,我们所说的白酒产能过剩是食用酒精配制酒产能过剩,还是传统工艺白酒产能过剩?四,如果食用酒精配制酒成为中国白酒的主流,成为白酒的方向,那白酒行业还是民族产业吗? 所以,我觉得,到底什么是白酒,什么不是白酒,是一个方向性的诚信问题,是一个战略诚信问题。解决白酒诚信,首先要解决什么是白酒的问题。 第二大基石:白酒的消费者教育 为什么我们把食用酒精配制的烈性酒,美其名曰“新工艺白酒”?为什么明明是用食用酒精配制的,却要混同于传统工艺白酒?大概是由于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只要是酒精勾兑的酒,就是假酒、劣质酒。消费者对食用酒精认识有偏差,有误解,与实际情况有距离,我们应该传播科学的知识,对消费者坚持不懈地进行普及性教育,让大家对传统工艺白酒和食用酒精配制酒都有个科学的认识。我们不应该藏着、掖着、捂着,让消费者蒙在鼓里。明明是酒精勾调,还强调纯粮酿造、几十年陈酿,一旦消费者明白了,怎么可能对这个行业有信心?所以,把传统工艺白酒和食用酒精配制酒彻底分开,在产品标识上标注清楚,给消费者讲清楚,把知识普及到位,也是一个战略诚信问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问题不是哪个企业自己能够解决的,应该上升到行业的层面去解决。 第三大基石:白酒的标准 标准是诚信的基石。没有标准,就没有诚信;标准有多少问题,诚信就有多少问题。目前,我国白酒标准中以产品标准居多,而涉及白酒酿造环境卫生、原辅料质量、设施设备安全评价、加工工艺、过程控制、包装材料等主要影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却较少,缺失统一涵盖整个白酒加工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体系。目前白酒标准中,没有专门针对白酒酿造用粮的质量标准,而是沿用国家商品粮食的标准,更无涉及白酒酿造的相关指标等。同时,在白酒清洁生产与环保标准体系构建上也才刚刚起步。这些因素既不利于规范国内市场,又对白酒产业和品牌的国际化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撑作用。 去年的“白酒塑化剂”问题,就是标准问题。如果我们白酒的标准化问题不能解决,白酒行业就永远实现不了现代化、国际化,白酒也永远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与世界知名蒸馏酒获得公平竞争机会。 第四大基石:白酒的检测
![白酒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白酒食品安全的五大基石](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524276855692.jpeg)
如果有一款产品,明明是食用酒精配制的,却宣传纯粮酿造,百年陈酿,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检测出来?如果有一种产品,明明昨天用食用酒精勾兑出来,今天就装瓶上市了,却宣传为50年陈酿,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检测出来?显然,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手段难度很大。无论是再完善的行政监管体系,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做支撑,是很难监管到位的。 第五大基石:白酒的价值观 今年年初,在起草全国人大会议代表提案前,我曾经做过一些调研。我们发现,我们每天强调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是民族瑰宝,自我感觉良好,而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仍然属于“每升酒精含量低于80%的其他蒸馏酒及酒精饮料”,没有独属的商品编码,或者说没有独立的“身份证”。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白酒行业也要有一个“中国梦”,一个走向国际市场、向全世界展现华夏酒文明独特魅力的“中国白酒梦想”。如果我们白酒行业真正面向国际市场的时候,我们就会更深刻地认识到,白酒的传统工艺有多么重要,把传统工艺白酒与食用酒精配制酒分开具有战略意义;我们就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诚信是生存之本、力量之源、发展之基。如果我们的白酒行业、我们的名酒企业、我们所有的白酒人,都能发自内心地确立这样一个梦想并把它转化成为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时不我待的行动,我们的白酒行业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