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坚韧性如何提升适应力?(3)
系列专题:《将危机转化成机会:顶住职场压力》
其他坚韧性研究 在IBT进行的研究项目使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想在充满压力的变化中百折不挠,你必须拥有坚韧性。自从那时起,坚韧性这一概念在研究领域与职业领域中同时掀起了一阵热潮。至今为止,全球已有超过600项关于坚韧性的研究,这些研究通过问卷形式评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全心投入、掌控局面、不畏挑战的态度,又是否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与他人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从而应对压力。在第五章、第七章和第九章中,你会找到根据上述评定标准制定的问题,并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对自己的坚韧性水平做出评估。直到现在,仍有许多机构在研究坚韧性,其研究结果都与IBT项目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坚韧性在提高适应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项目研究了高压变化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人们造成的影响,研究对象的年龄、收入、教育水平、性别、种族、肤色与职业特征千差万别,而压力的来源则不仅包括通常的公司结构重组,还包括出国工作或移民定居带来的文化冲击、体育比赛带来的压力、离家上大学带来的惶惑不安、看护垂危病人带来的悲痛、离婚或分家过程中的痛苦,甚至包括生死关头的紧迫感。 所有的研究项目在大体上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即在不断变化的高压环境下,坚韧性能够提高人们工作表现、行为举止、领导能力、精神面貌及健康状况的水平。以下研究结果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结论,具有可靠价值。 *面临同样的高压环境,具有适应性态度(3C)的人所感到的威胁相对较小。 *适应力较强的人会用富有创意的方式完成任务,而不是拘泥于老一套。
*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直面高压环境能够减少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劳损。 *坚韧性是适应性态度、应对技能、支持-提高交际模式与相应行为的结合体。 适应力在各种日常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已经得到了充分研究。接下来,我们会通过较为具体的细节,使你对我们在研究中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有所了解。 生死关头的压力 有几项研究选取即将出国执行战斗任务(如海湾战争)或维和任务(如波黑战争)的美国军方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他们的坚韧性水平。这两种任务都具有生命危险,即使在维和过程中,美军也会遭遇敌军的射击、轰炸及其他破坏活动;此外,他们还要远离故乡与亲人,在凶险莫测的陌生环境中随时迎接任何挑战。这一切都会打乱他们的正常生活。 这批部队回到美国之后,研究人员再次测试了他们在生理及心理方面是否存在与适应力不一致的崩溃迹象,并根据档案考察了他们在服役中的健康状况和工作表现。结果显示,少数军人在出国执行任务之前就在问卷调查中表现出了高水平的坚韧度,他们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压力之后,较少出现创伤后精神障碍或其他抑郁情绪。这一发现再次证实,坚韧性能够赋予我们勇气,帮助我们应对高压环境、解决相应问题,做一个富有适应力的人。 生理与心理健康 除了上文提及的研究之外,还有无数研究项目证明:在不涉及生命危险的高压条件下,坚韧性能够保护人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这些项目的研究对象涵盖各个年龄层、性别、群体、环境及文化背景,研究手段则以调查问卷为主,测试了研究对象的坚韧性水平、生理/心理症状及所处环境的压力大小。 多项研究的结果相当一致。环境压力越大,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生理/心 理症状越明显。然而,坚韧性能够缓解这种适应力不足的情况;你的坚韧性水平越高,身处高压环境时就越不容易出现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病症。
更多阅读
第14节:我们能把握的只有现在(3)
系列专题:《成功宝典:励志大师不告诉你的秘密》 很多人都在回避现实,为了将来在牺牲着现在。 经常听做家长的人说一件事:带孩子真累真烦人,等孩子大了就好了。但等到孩子大些了,上学了,还是操不完的心。等到有一天,孩子不需要他们操
第26节:我该如何帮助儿子?(14)
系列专题:《亲子理财书:孩子啊,你将会是有钱人》 “真让人震惊!” “谢谢你的恭维。早先几年,我还得哀求亲朋好友借给我3万法郎缴税,而且没借成,而现在30岁的我却开出900万法郎的支票送给国税局,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我们回
第21节:我该如何帮助儿子?(9)
系列专题:《亲子理财书:孩子啊,你将会是有钱人》 “大家都这么说。” “大家都这么说,不过在法国却没人行动。中国的目标是在2008年比美国赢得更多奖牌,并且尽快超越美国的经济。” “他们不可能拿下更多的奖牌。” “你可
第15节:我该如何帮助儿子?(3)
系列专题:《亲子理财书:孩子啊,你将会是有钱人》 “建立公司或买下公司的人。” “很接近答案。查一下辞典,看它怎么解释?” “‘企业的领袖’,他们还真伤脑筋呢。” “那么‘企业’的解释又是……” “商业或工业的交易
第14节:我该如何帮助儿子?(2)
系列专题:《亲子理财书:孩子啊,你将会是有钱人》 “记得很清楚。斯坦福大学不管商科或其他学科都是全美最好的大学之一。但是自从有了Google之后,我们可以说,它除了制造精英分子之外,更成为亿万富翁的摇篮。1995年,斯坦福的两位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