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我们为什么这样开车:开车经济学》
在雾天,暂且不提周围环境,汽车之间的对比不够鲜明。我们周围一切物体的移动速度看上去比实际速度要慢,我们也在这个环境中慢速移动。研究表明,我们感受不到差异性,当司机在雾天稍微减速时,他们其实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安全限度-即便有临时性的特殊警告标志。说来好笑的是,和前面的车辆距离越近,司机就认为自己越安全-在雾天不会"跟丢"别人。可是如果我们的感知是混乱的,那么这种做法也完全错误。在一片银白的雪天,司机们很容易撞上前面闪着车灯的橙色扫雪车。造成这种过失的原因并不是路滑,而是因为对比不明显。司机可以"及时"看到卡车的车尾,可是由于他们认为卡车的速度比实际速度快,所以他们没有及时踩刹车。 车身侧面的后视镜十分常见,每个人的车上都有。在路上我们实际看到的物体和我们认为自己看到的物体之间进行复杂的作用,在后视镜中反映出来。这种设备本身很奇怪,同时没有得到重视。我们原本认为这是一种安全装置,但并不清楚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减少撞车几率。而且研究发现,很多司机变换车道时不看后视镜,在它最能体现用处时,司机反而不用,只是回头张望。那么问题在于看后视镜时,我们可以确切地看到什么。不管你在什么地方,车的两个侧后视镜或者是右侧后视镜都是凸面镜,或者镜面向外突出。因为在任何车镜的边缘处都有一些天然盲区,所以20世纪80年代通过了一项决定:扩大后视镜上的可视范围,即便这样司机也无法准确判断车距。虽然看不清楚,但是能够看到车辆总比看不到要好得多。这就是为什么常常凸面镜上会有警告:镜中物体比实际距离要远。 不过迈克尔·弗莱南根(Michael Flannagan,密歇根大学道路研究院的研究员)认为:我们在看后视镜时会发生一些怪事。镜子的一些条纹常困扰着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在浴室模糊的镜子里看自己头部的轮廓,人们认为看到的是实际尺寸,而实际上,看到的轮廓只有实际尺寸的二分之一。这种车身侧面的凸面镜照出的图像是失真的,甚至是"损坏"的。通过很多典型的视觉提示,我们认为外界多多少少都有些模糊。弗莱南根认为:唯一能够反映真实距离的是视线中的车辆反映在视网膜上的尺寸。而车的体积,就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通过凸面镜看过去已经缩了水。镜面是弯曲的,说明实际上观察者看到镜子中的一切都被拉近。这就是为什么镜子中的物体看上去比实际距离远。
![第57节:在路上,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如何背叛了我们?(1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20525986233.jpeg)
不过还有更微妙的事:利用测量观察角度和镜子的几何形状,研究者可以预测到镜中图像的失真程度(右面后视镜比左侧后视镜失真更多。因此弗莱南根指出:在美国我们不允许在车辆左侧放置凸面镜,这让人有些费解)。然而在很多调查中,弗莱南根和同事们发现:人们估计的物体距离并没有实际距离那么远。他说:"因为你身后的车辆是缩小的图像尺寸,看上去没有那么远,似乎我们人为地做了纠正。车辆的尺寸并不只有视网膜的那么大,有些办法可以让它们在纸上不轻易发生变形。" 这些困惑使弗莱南根和他的同事们得出了一个结论,用它来作警告标签很不错:"镜中物体比看上去更复杂"。同样,和驾驶相关的还有我们驾驶的能力,或许还有我们自己,这都比看上去要复杂得多,因此我们不能不小心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