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我们为什么这样开车:开车经济学》
认知心理学家戴尔·珀维斯(Dale Purves)和蒂姆·安德鲁斯(Tim Andrews)指出,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车轮效应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电影中的"动景"效应在这里不适用。我们还可以看到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在他们看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不是连续的世界,而是一系列不连续和连续的"镜头"。在某个点,车轮的转动开始超过大脑的处理能力,我们努力跟上车轮的运动,于是开始混淆当前刺激物(比如说辐条)和前面镜头中的刺激物。其实,车轮没有向后转,歌舞厅的舞者跳的也不是慢动作。不过这种效果可以对路上的视觉好奇产生初步警示的作用。
![第52节:在路上,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如何背叛了我们?(10)](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205224085930.jpeg)
车辆还没有出现之前,"运动视差"(motion parallax)是一种最著名的公路错觉,曾困扰了心理学家很长一段时间。你从侧面窗户看一辆移动的车辆,就可以轻易感受到这种效果(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前面的景物从你身旁呼啸而过,远处的树木和其他物体的移动速度相比慢很多,更远处的(比如)山峦似乎和我们移动的方向一致。很显然,不论我们的移动速度有多快,山峦都不会移动。实际上,我们在关注于景物中的一个物体,双眼一直保持注视状态,视线的移动方向和我们的行驶方向相反。不论我们盯住什么景物,我们开始关注某一定点,而先前关注的物体迅速从我们的视网膜上移开,方向和我们的移动方向相反。然而,在这个顶点前方的物体开始在我们的视网膜上移动,移动的方向和我们自己移动的方向相同。 眼睛的活动以及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相对运动似乎都很让人困惑,不过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体和我们之间的距离。马克·纳夫罗特(Mark Nawrot),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也是运动视差方面的专家,他认为这解释了为什么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这样的导演都喜欢四处移动镜头。因为我们在戏院里保持坐姿,因此感受不到我们在移动时眼睛的深度暗示,杰克逊是靠移动摄像机来做到这一点,达到使电影更加逼真的效果。不过我们因为深度暗示付出了代价,我们或许意识不到运动视差偶尔带来的错觉。在道路上,我们受到运动视差的影响,误认为某个物体距离很远且保持静止状态,而实际上,它距离我们很近而且一直在移动。 对于我们看到的事物,大脑常和我们开玩笑。在行程中,大脑形成了假象,不过运动视差可以提醒我们看到了什么。理性和感知通过一种繁忙的"双向车道"联系在一起。公路上的白线和两条白线之间的距离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给人造成错觉,这些高速行驶的物体看上去让人不舒服。如果白线不长,白线之间的距离也较短,这会让人有恶心的感觉。实际上,在有些地方,工程师们已经想办法对此进行开发,利用"虚幻路面标记"(illusory pavement markings)使司机认为自己的移动速度比真实驾驶速度快。在一项试验中,人们在高速路的出口坡道上把箭头指示标志都涂上颜色,两个指示标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所利用的原理就是:司机在驾驶时,同一时间段经过的箭头标志越来越多,这样看上去他们移动的速度比实际上快很多,因此他们可能会放慢速度。在调查中,司机的车速的确降低,不过在其他试验中,结果却很复杂。司机可能因为路上的奇怪标志减速一到两次,不过他们可以很快适应这种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