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为什么总是别的车道开得快?(3)



系列专题:《我们为什么这样开车:开车经济学》

  看待这种"不对称"现象有另外一个角度:你看得见其他很多司机在犯错,却不大可能看到自己的毛病(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市的前市长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请一些哑剧演员来扮演乱穿马路的人,无声无息地模仿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司机和行人)。很多时候,司机都是在盯着前方车辆的车尾,这种行为在文化上可以牵涉到"服从"(subordination)意识。沟通也是一种单向性行为:你盯着一伙司机,他们却看不到你,"就像和走在你前面的人讲话一样,这不同于那种面对面的交谈",凯茨说道,"我们看着别人的后背,人类不应该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沟通能力实现最大化"。

  在凯茨看来,沉默不语能使我们发疯,因为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表达。研究者进行了一项调查,他们坐在车内,不动声色地考察车速和被访司机的感知距离。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如果其他司机鸣笛,车上的司机会做何反应。他们在一处停车标志处停车,研究者随后示意已经安排好的后面一辆车的司机鸣笛。即便知道鸣笛者听不到什么,听到喇叭声的这些司机中有四分之三的人都还是会说点什么。

  通过插队而挡住其他司机的路,这是一种很粗鲁的行为,甚至是在挑衅他人。冒犯他人的司机也不敢声称这种行为不粗鲁或者没有挑衅意味。由于交通的流动性很大,其他人不大看得见这种行为,只有坐在车里的乘客会和你一样摇摇头,"看他在干吗呢",除他们以外没有别人看得见。对此,人们至少有两种回应办法,一种是开到前面去,拦住冒犯的司机,"教训教训他"。不过接受教训的人不见得意识到自己真正做了什么,这样的话,你对他的教训几乎变为一种挑拨;或者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竟然接受了你的"教训"。但即便你教训成功,以后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另外一个应对办法就是使用"非正式"交通信号,比如竖起食指(或者像在澳大利亚很流行的伸出小指,这是模仿一个道路交通局的广告,专门针对超车的人,或者用来指那些开车莽撞的男人身体方面有缺陷)。凯茨说如果真的被你竖起手指的那个人看到,这样做还是很有用的。但是如果反过来这个人也对你竖起手指呢?

  因此首先要说的是,人们常常没办法在第一时间向冒犯你的司机传达信息。显而易见我们真的很生气,却没有人看见。凯茨认为我们在车内讲述着戏剧性的故事,生气地构建"道德剧",剧中的我们被冤枉,成为受害者,或者在一些更加重要的交通情景中成为"复仇英雄"。我们不仅借此对这些司机奚落了一番,实际上,自己也愤愤不平。在凯茨看来,"愤怒的司机"成为魔术师,拥有自己赋予的魔力。他认为有时,做为这个"道德剧"的一部分,我们努力根据事实找出被司机冤枉的证据(可能开过去追上他),同时还会在脑子里列出一系列潜在恶棍的名单来(比如女人,男人,年轻人,老人,卡车司机,民主党人,共和党人,"打手机的白痴",或者这些都不是,统统把他们归结为"傻子"),然后结束这出戏。

  这似乎是心理学家们所谓的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路上版,通常我们用这种方式将他人的行为归咎于他们本身,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行动者-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effect)。同时,我们把自己的被动行为按照具体情境进行划分。你绝对不可能在后视镜中看看自己,觉得自己是"愚蠢而……的司机"。心理学家推断行为者-观察者效应的产生可能源自对复杂局面的控制欲,就像驾车时的路况一样。比起全面分析事件的发生情况,惩罚插队的"愚蠢司机"相对容易得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3588.html

更多阅读

第18节: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3)

系列专题:《政府有钱为何不如民间富有:金融的逻辑》  按照同样道理,张三生病发烧不能起床时,他的可靠朋友会带他去医院;但是等他的朋友生病时,他也必须提供帮助。张三如果一时缺钱,朋友可能会帮忙,但当朋友有类似需要时,张三也必须以类似

19栋楼10秒放倒 第29节:为什么总是别的车道开得快?(19)

系列专题:《我们为什么这样开车:开车经济学》  不过明尼苏达州交通部门在2003年的35号州际公路上所做的试验表明:道路工程师的计划再好也只能被搁浅,因为人的行为中潜藏着各种危险,虽然实验将队伍的长度缩短了35%,实际并道车辆的数量也

第28节:为什么总是别的车道开得快?(18)

系列专题:《我们为什么这样开车:开车经济学》  尽管如此,先行插队者的行为也存在弊端:他们遭到别人谴责。没有迹象表明车辆在工作区可以行驶得比常规并路区更快。一项模拟实验显示,车辆行驶通过工作区需要时间更多,这可能是因为在单行

第27节:为什么总是别的车道开得快?(17)

系列专题:《我们为什么这样开车:开车经济学》  本书前言中提到了我在泽西高速路上遇到的情形,在道路工程师那里,这种情形被看做"工作区并道"(work-zone merge)。在高速路上,工作区指最复杂和最危险的地段。尽管有指示牌警告人们如果撞到

第26节:为什么总是别的车道开得快?(16)

系列专题:《我们为什么这样开车:开车经济学》  在拥挤的驾驶途中,实际上更多时间我们都在关注损失而不是收获,这与心理学中著名的 "厌烦损失"理论十分吻合。众多实验都说明,我们用大脑来感受损失。人类记载了大量损失而不是收获。心理

声明:《第13节:为什么总是别的车道开得快?(3)》为网友寒玉簪秋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