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0年前如果不学外国营销理论,那是无知;而今天如果还在一味模仿外国营销理论,那就是无能”。虽然这句话有些偏激,但却也给我们启示。
的确,中国经过数10年开放,从外国引进的“先进”营销理论也不少了。这些年,我们的企业精英也已经创新出了很多自己的营销战法,并且业绩斐然。我们已经完全可以在继续学习国外“先进”营销理论的同时,总结、创新一些我们自己的东西了,即使这些创新一时还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正确的营销理论为社会创造的实际效益是巨大的。相反,错误的营销理论给社会造成的实际损失也是巨大的。
再伟大的营销理论也要与时俱进。
我认为,以下两个“世界级”营销观点就可以作以下革新:
1.产品功能是“4P”的根
有一个影响全球营销界的观点没有“根”。
这个观点就是“4P”。
由于“4P”观点没有“根”,在某种程度上也就使很多运用者常常“漂浮”在“空中”,比如,当年中国的长城电扇广告“长城电扇,电扇长城”和椰风饮料广告“椰风挡不住”,由于诉求是“空”的,是跟消费者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最后都消失了。
“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是对世界营销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观点之一。从“4P”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根”是“产品”。
然而,“产品”是宽泛的概念,“产品”既有“功效”属性,又有“情感”和“文化”属性。
我认为,“产品”的“根”其实应该在于实际“功效”,即,这款“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实际的作用。因为,产品功效才是消费者最迫切需求的,产品“情感”和“文化”是消费者其次关心的需求。消费者需求越迫切,买单才会越迫切。
最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广告语,由于解决了消费者“怕上火”的实际功效问题,从而使这款此前一直卖的“不温不火”的普通茶饮料卖的红红火火,年销售额迅速突破了10亿。
有人说,“高端”消费群体更需要的不是产品“功效”,而是产品“情感”和 “文化”,其实不然,“高端”消费群体对产品的根本需求也是产品的“功效”,只是他们所需要的“功效”是马斯洛“5大需求”中的更高层次的“功效”而已,比如,奔驰汽车卖的是“安全”功效,宝马汽车卖的是“驾驶的乐趣”功效等。
2.一字定位比《定位》更精准
还有一个影响全球营销界的观点不够精准。
这个观点就是《定位》。
由于《定位》观点的不够精准,在某种程度上也就使很多运用者常常处在了模棱两可中。
特劳特的《定位》观念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重要营销观点之一,其诞生后,各种《定位》观点熙熙攘攘,纷纷登场,充斥市场,比如“国家定位”、“城市定位”、“企业定位”、“产品定位”、“价格定位”、“市场定位”、“消费者定位”、“品牌定位”等,不一而足。
《定位》的核心思想是:区隔市场、焦点经营。
《定位》观点的经典案例就是,把百事可乐定位为“年轻人的可乐”,从而把当时几乎一统天下的可口可乐“区隔”到了“传统可乐”行列,并且把七喜饮料定位在了“不含咖啡因”的饮料,把饮料行业“区隔”出了“三分天下”。
然而,我认为,《定位》的核心不够精准。
比如,可口可乐能否在“正宗”中找出更核心的点?百事可乐能否在“年轻”中找出更核心的点?
我认为,比《定位》更精准的是“区”和“焦点”后的《一字定位》。即,定位到差异化后的一个“字”上。比如,郑州市能否定位到一个“畅”字上?即,交通流畅通、货物流畅通、资金流畅通、人才流畅通、信息流畅通……,如此展开,郑州就可以发展成为交通中心、货运中心、金融交易中心、人才交流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因为,郑州是中国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具有足够的交流 “中心”自然条件。
由于《定位》观点来自于英语国家,英语的最小表述单位是单词,而不是更小的“字”,因而也自然局限了《定位》观点的精准性。
而“一字定位”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汉字的最小表述单位是“字”。汉“字”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外延越大,内涵越小(即越精准),当一个字差异化地展开后,就会产生核爆炸式的独有特色。并且,汉“字”涵义非常丰富,不仅“字”数数量巨大,而且绝大部分“字”都具有多义性,即使是同一个字,在差异化之后,其意义也会有很大区别,因此可以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