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式管理的十大谋略败局:谋败》
海瑞:可惜英雄的命运往往很悲惨。 赵普:八个月之后,海大人遇到劾参而被迫退职。首辅张居正这样分析:"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仆谬声钧轴,得参与庙堂之末议,而不能为朝廷奖奉法之臣,摧浮淫之议,有深愧焉。"这种以委婉的语句阳作同情、阴为责备的修辞方式,使海大人赋闲家后达15年之久。
![事业单位决策机制制度 第41节:世故人情,缺乏监督--企业决策机制方面的谋略败局(9)](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213267148272.jpeg)
王熙凤:海大人能接受这种分析吗? 海瑞:可以接受,这是事实。 王熙风:我还是想回到案例中来,难道宋江的领导方式没有劳民伤财?海大人刚正无私的个性与宋江的领导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海瑞:不完全是劳民伤财,根本就是强奸民意。但是,这种为官之道可以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宋江正是通过这种为官之道营造自己的关系网。在本案例中,梁山好汉造纸厂的竞选结局之所以出现那种啼笑皆非的结果,与其"关系网"关系甚深有关。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这个道理。 赵普:海大人之所以在官场落落寡欢,刚正无私地处理各种事宜,与清官关系网特征也有很大的关系。 王熙凤:清官也有自己的关系网? 赵普:没有任何人能脱离周围的环境而生存,清官也同样如此。"官官相护"是中国官场最显著的特征,不仅仅是贪官相护,刚正无私的清官也需要"相护",也要有自己的关系网,否则,不管是海大人还是包青天都不例外。 王熙凤: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请拿出证据来。 赵普:隆庆元年,广东道监察御史齐康弹劾徐阶的家人在乡里横行不法,这本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当时的言官都是徐阶的亲信,他们一口咬定齐康是徐阶的政敌──次辅高拱指使,乘机攻击高拱。这时,担任大理寺丞的海大人上了一封《乞治党邪言官疏》,说齐康是受高拱指使的鹰犬,这二人乃是高党,请求穆宗"罢斥高拱,将齐康重加刑治"。这难道没有官官相护的味道?这背后有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徐阶是海大人的官场靠山,对于他的屡次提拔有不次之恩,难道不是这样吗? 海瑞:十几年后我整理文集,重读此文,有些惭愧,加了个附注说"一时误听人言,说二公(指徐阶和高拱)心事俱未的确。"但毕竟高拱因此去职,我确实难辞其咎,我承认有官官相护的因素。 王熙凤:刚才两位谈到中国官场清官的规矩,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但这个话题已经超越了今天的讨论范畴。我们还得接上前面的话题,宋江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究竟是领导体制,还是领导风格问题?抑或是其他问题? 赵普:我觉得,应该是决策体制问题,宋江面临的问题是所有中国企业领导人都面临的问题。这要从中国的管理思想入手进行分析,中国讲究人情世故,西方人强调的是制度。因此,中国人是一个很会做制度但没有规定事情的人,所以在中国的很多制度里都有"其他事项"这一条,西方人的制度就是1234567……没有其他这一说,他们只做制度规定的事情,而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做制度没有规定的事情。这就是海大人和宋江不同的决策方式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王熙凤:海大人能否概括自己的决策方式? 海瑞:"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我还是用这样的精神来执行法律。 王熙凤:请赵先生概括一下宋江的决策方式? 赵普:中国的管理者通常"徇私舞弊",用感情代替法规条例,而且寻找各种借口使不符合法规的决策符合法规,就是海大人说的强奸民意,也是宋江决策方式的核心。 王熙凤:那么,企业家究竟应该怎么决策? 海瑞:每一个人都是矛盾的集合体,果断与莽撞,自信与自负,沉稳与迟滞,坚定与固执,顽强与顽固,如此等等,所有与决策有关的充满矛盾的个性,都集中交织在一个人身上,没有任何人能非常和谐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领导者来说,如何把握个性中这些相互矛盾的东西,就不是领导者个人的问题,而关系到整个团队的命运,领导者最需要的并不是完美的性格和卓越的工作能力,而是宽广的胸怀,非凡的气度,以及最重要的自知之明,他应该知道想干什么?缺乏什么?需要什么?最不能容忍的又是什么?我觉得,领导者首先应该非常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思维特征或者个性特点。 王熙凤:那么,按照两位的意思,领导者应该怎样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