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怎样找回快乐和幸福:少有人走的路III》
其实,她的问题不在于朋友的多寡,而在于她心中的防御机制。后来她又告诉我一件事。她和一大群人在海滩上举办晚会,像往常一样,她忙着准备食物,帮别人端盘子。晚餐结束后,大家开始唱歌讲故事,她却悄悄溜到后面,躲进了阴影里。有人看见了她,硬是把她拖回了圈子中央。她本来可以找个借口溜走,但心念不知怎地一转,她唱起了一首儿时学会的简单歌谣。她过去从没像这样唱过歌,所以觉得很难为情,但所有人都听得很开心。那是她第一次卸下道德的防备,零距离体验真实的群体生活。自打那一晚起,孤独感就不再折磨她了。
![第12节:爱情的入门仪式(1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214586703087.jpeg)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写到,人们都是通过愚蠢的行为建立友谊的。群体生活并不是阳春白雪,无法在过高的层面上维持。比尔是一位牧师,他常常跟我谈论他的灵修会,在那里,群体生活作为一种理念,经常在宗教书籍和严肃的讨论中出现。然而,回顾当年的牧师生涯,比尔发现,当时的同僚其实没有几个人算得上真正的朋友。他身处"群体生活"中,却总是感到孤独。他们可以谈论宗教或者运动,但是绝不能谈论自己,以免沾染"骄傲"的原罪。他们完全没有机会建立亲密的情感。当心灵因困惑而痛苦挣扎时,他总会与共事的牧师们坐在一起,但讨论的话题总是"纽约扬基队这次表现得怎么样"。如果你不谈论棒球,你就算不上这个"群体"的一分子。 很多人认为,只有被接纳之后,个人才能成为群体的一分子,这样的态度正是导致孤独的原因之一。他们等待着群体中的成员邀请他们加入,而在此之前,他们只好忍受孤独。他们就像是渴望家庭关爱的孩子,但群体并不是家庭,只是一群被归属感连接在一起的人,而归属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归属"(belonging)是一个主动动词,需要我们主动采取行动。费齐诺曾在一封信中说:"爱是生命唯一的守护者,但要得到爱,必须去爱别人。"饱受孤独煎熬的人,完全可以在周围的世界中找到归属感。重要的不是加入某个组织或团体,而是切身体验"关联"的感觉--与别人、自然、社会和整个世界保持关联。这种关联感是心灵发出的信号,尽管有时会让我们表现出脆弱,却是心灵与生活结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