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锡崴
众人瞩目的G20峰会已经吵吵嚷嚷中闭幕。有人说这只是一场国家首脑的拍照聚会,只讲原则、不讲细则;只有口号,没有措施;只有精神、没有指标;而有人说这次峰会标志着二战之后世界经济体系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但其本质是国家之间在“丛林规则”下的利益博弈。剧中只有三个主角:美国——代表着旧时代的统治者;欧盟——代表着跃跃欲试的凯觑者;而中国——则代表着新兴市场的力量。而戏剧的主线只有一条:从大国博弈到多国互动。以这个角度,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G20的前世今生,更好地看清那表面上温文尔雅正襟危坐的背后隐藏着的纷纷扰扰。
G20的大背景——百年经济风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清人吴敬梓把60年甲子轮回,分成东西两段,意指世道变移,盛衰易位。恰巧,在最近的一百年来,世界经济形势也以30年为一个转型期,发生着持续的变化。这五个转型期,便是G20产生的大环境:
第一个三十年是“新老交替”的1884~1914年,这是美国追赶欧洲,争夺经济主导权的转型期。在完成电力革命和内燃机革命为代表的近代工业化、跨过经济发展史上的狂飙时期后,美国赶上了德国和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1898年美西战争使美国名副其实步入了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开始了全球范围内与欧洲列强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的斗争。
第二个三十年是“一枝独秀”的1915~1945年,这是美国掌控世界经济霸权的转型期。从1915年一战爆发到1945年二战结束,欧洲受到严重破坏,而美国却从两次大战中,大发战争财,从1916年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二战后,美国更是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拥有世界2/3的黄金储备。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奠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式确认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第三个三十年是“新秀辈出”的1945~1976年。这是战后世界经济从恢复到大发展的转型期,也是群雄纷起、挑战美国的时期。在美元主导下,美国充当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欧洲全面复兴,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亚洲“四小龙”腾飞……这段时间被称为“战后黄金30年”。但是,美国的经济霸权也在不断受到欧洲各国和日本的挑战。美国在享受唯我独尊的地位时,也在不经意中扶植了自己今后的竞争对手。
第四个三十年是“群雄逐鹿”的1977~2008年。这是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也是美国逐渐势微的三十年。经过8次美元危机和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西方世界长达三十年的“黄金时代”。为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从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卡特的“反滞胀政策”、里根的振兴经济政策,到克林顿新民主党人刺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经济政策,都使金融资本、虚拟经济大为发展。到2006年底,美国虚拟经济的市值相当于美国GDP的350%,虚拟经济取代实体经济占据了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在强大资本市场的拉动下,美国经济连续三十年保持着将近4%的增长,为所有发达国家之冠。但与此同时,金融资本不受控制的膨胀也埋下了祸根,终于导致这次金融风暴的大爆发。
第五个将是“百家争鸣”的2008?2038年。这将是克服世界金融危机,逐步实现能源革命,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型期,同时也是多元化和平等对话的三十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全球化和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大潮,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合作加速推进;世界将会走向理性繁荣。
回顾经济百年史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影响力在不断削弱,而欧洲受限于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育不完全,也使得经济增长背后缺乏实力支撑而显得底气不足,而中国经济不可阻挡地崛起,终将改变本地区及全球经济版图。目前,中国经济已经确立了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十年后,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将比现在更突出。而在此背景下,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便应运而生。
G20的中环境——全球经济危机与国际合作机制
从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算起,人类与经济危机相伴相生已近四百年。数百年中,西方世界经历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但对现代经济影响最大的,还是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今天的金融风暴。每次危机往往都是新制度和新合作框架的孵化器,每次危机的解决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众多国家的参与与合作、竞争与抗衡、博弈较量以及游戏规则的重新制定。而这三次不同的危机,也是G6、G8、G20等国际合作机制不断成熟、不断嬗变的过程。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上世纪的第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危机发生后,各国采取了以邻为壑的短视政策,使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美、法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摒弃前嫌,于1936年秋分别签证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并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而在战后,石油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基础。用西方经济学家的话说,“即使在一支玫瑰的背后也流动着12克的石油,因为不管是培育玫瑰的温室取暖还是肥料等,都离不开石油。”而在第一、二次石油危机之后,石油价格飙升,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上涨到每桶42美元,这使得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经过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教训,西方国家开始积极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倡议下,197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国领导人在法国巴黎举行了首次最高级经济会议。这就是G6,而后加拿大加入G6,七国首脑会议正式成立,1997年俄罗斯受邀加入,延续了23年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成为八国首脑会议(G8),也被称为八国集团,这个源于少数西方大国的“炉边对话”,逐渐演变成一个“主要强势国家瓜分新的世界经济发言权的大国俱乐部”。
而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1999年9月,美国等几个工业化国家的财长在华盛顿提出建立二十国国际经济合作论坛,目的是通过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防止类似亚洲金融危机重演,于是二十国集团正式成立。这个峰会把世界各地区主要的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联系在一起。这些国家拥有全世界90%的国民生产总值、80%的贸易额、和2/3的人口。
进入2008年,2007年初露端倪的次贷危机持续升级,并最终演变为一场罕见的金融风暴。这场风暴一举终结了过去70年来的华尔街神话。这场危机不仅令金融业直接损失惨重,更严重冲击到了信贷市场,而由于现代金融体系复杂性和高度关联,随着金融业的危机向实体经济渗透,全球经济陷入数十年来的最低谷。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认为美国不能单独行事,也无力单独解决金融危机,因此应该召开一次多国参与的会议,在美国的倡议下召开了G20伦敦峰会,希望努力挽救全球经济的转折点。换句话说,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滥用世界金融垄断权利,造成了世界金融危机,他们又无法控制和摆脱危机,便形成了全世界所有主要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对付危机的状况,由此便让G20峰会扮演起了主要角色。而在G20峰会中,中国开始以一个经济大国的角色融入国际社会,并开始直言不讳。因此,这次的峰会对于中国而言,可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G20的小圈子——中国的角色
此前的G6、G7,富国们是不愿意也不屑于带发展中国家一起“玩”的,即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开放,也更像是邀请仆人进入餐厅共进餐后的甜点一般。即便对这次的G20峰会,发达国家也不过视其为一个解决金融危机的工具,而在发展中国家看来,峰会则是一个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国际平台。不同的利益冲突使得G20峰会一开始就变成了一个斗争和谈判的场所。
发达国家肯放下身段,当然是对发展中国家们有所求。毕竟,在全球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占全球50%以上,而在其中仅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韩国、墨西哥即超过50%,这些庞大的外汇储备既可以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维护国内金融稳定的备用武器,而且可以通过国际市场上货币工具的操作为金融危机严重的国家提供外部资金,从而达到稳定全球金融的目的。已被现阶段流动性的恐慌拖得疲惫不堪的富国们正热盼着拥有大把美元的新兴市场国家能尽快地加入到这场空前的联合救市中。特别是中国现在是美国最大的债主,这就像是悬在美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欧盟更是把中国市场视为其挺过危机的“救命的呼吸机”,近百年来惟有此时此刻中国在西方眼里举足轻重。因为中国不仅“腰缠万贯”,更拥有能够创造资本的马力强大的“发动机”。
因此,当中国以巨大的外汇储备为身价、以坚实的实体经济为底蕴,出现在G20峰会上时,美国与欧盟没有理由不向中国示好。而在这次峰会上,中国也一改扭扭捏捏、以弃权票掩盖自己真实意图的一贯表现,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利益要求,谋求成为制定世界经贸游戏规则的国家之一,开始实现由人口大国到经济大国的革命性转变。以前在经济世界里面,中国的声音太小,所以我们从不表态也无人倾听,但现在中国第一次站在聚光灯下,像咿呀学语的孩童一样,开始自信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地寻找自己的位置,这才是本次峰会最大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