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全然接受》
我们的假想敌,还有可能是从未尊重我们的父母、阻碍我们成功的老板、剥夺我们权力的政党,或是对我们的生命造成威胁的国家;在这个"双方大对决"的世界中,缺乏自我价值感的祸害就在"外头"。 无论是家庭失和或族群间的世仇之战,制造假想敌带来某种程度的掌控感,让我们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在做正确的事,相信自己正在处理问题。将怒气发泄在假想敌身上,暂时减缓了我们的恐惧感与脆弱感。
![第13节: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10)](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225710659747.jpeg)
这并不表示真正的威胁不存在,我们的确有可能危害自己,而他人也可能伤害我们。然而,倘若我们任凭自己以仇恨与暴力来反击,便会引发更多恐惧、惯性回应和痛苦折磨。只有当我们能以理智的心来面对自己的脆弱时,才能让自己从恐惧与疏离的迷惘中解脱。 迷惘的根源--视自己为分离的个体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北印度,佛陀在菩提树下彻夜禅修之后,达到了圆满开悟;他知道他找到了"正道",因为,他的心宽广自在了。几天之后,他初转法轮倡导教法,开启了人类心灵发展的新纪元。在这历史性的重要时期,佛陀教导我们:要深入痛苦的根源,看清这根源即是解脱自在的开端。这就是佛陀开示的第一圣谛"苦谛":痛苦或感到不满足是普遍的现象,彻底认清苦的存在,就是觉醒的第一步。 佛陀彻夜禅修时,深入观照了自己的痛苦,他惊奇地洞察到,一切痛苦或不满足都源自于错误的见解:误以为自己是独立存在的自我。这种想法把我们禁锢在贪求与嗔怒的轮回中;我们会因为独立存在感而遗忘了慈爱觉性,但慈爱觉性才是我们的本质,它把我们跟所有的生命联结在一起。 我们所体验到的"自我",其实是种种熟悉的想法、情感以及行为模式的集合;心把它们全部联结在一起,进而捏造出一个存续的、私人的、独立的故事。我们将所经历的一切纳入这个自我故事,变成了"我的"经验。例如:我很害怕、我想要这样等等。当代泰国佛教禅修大师暨作家佛使比丘把这种将自我感加诸生活经历之上的习性,称为"我执"(I-ing)与"我所执",也就是说,我们认为自己的所思所感,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为"我"所有,或因"我"而产生。 我们最习惯且最强烈的感受与想法,形成了心目中的"自我"。倘若陷入了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我们就会觉得这个自我是有瑕疵的;当我们从"我执"与"我所执"的角度来看待生命,那么,一种"总有什么出了差错"的感觉,很容易就会具体固化成"我一定是哪里有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