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微波炉行业没有硝烟的血战:微波炉战争》
后记 学者于丹坐在我的对面,我看到她眼眶里闪烁的泪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奥运冠军,是我和于丹聚谈畅议的话题。忆起“张艺谋版”的奥运会开幕式,言及“风姿飒爽”的奥运冠军,于丹竟语多哽咽、热泪盈眶。“2008年真是让中国人荡气回肠的一年,就是因为感受到了太多的苦难和光荣,我们的文化才呈现出如此势不可当的伟力,仪式一定会成为年度标志。以奥运的名义,祝福所有梦想都成真”。这是于丹的诚挚心言。 以奥运之名,约见并且倾听于丹,成为2008年最令我难忘的剪影片段。 历史使命、光荣梦想的承载与担负,每一个冠军都是巍然挺立的榜样与标杆,每一个冠军都有着令人感动的理想与追求。坚硬的商业钝化了内心的柔软,且不妨让感情适度易碎。我坚持认为,记者应该是过敏性脆弱体质,即对周遭事务投注足够的激情与充分的理性。 于我而言,之所以倾注心力、耗费体力写作这本书,首先是出于对美的、格兰仕这两家企业的尊敬与感佩。格兰仕是一家冠军企业,梁庆德先生在微波炉领域创下的伟业,足以让“中国制造”笑傲江湖。3年以来,我一直在“研究”格兰仕,始终密切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用财经记者的逻辑思维详加分析、解构。身为记者,我是有“野心”的,我想写出深具“流传”意味的文字。2008年3月的一天,我在MSN上对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的编辑王留全说:“我要写一本商战书籍,系统而全面地呈现美的、格兰仕在微波炉领域的10年争斗。” 看了我的写作提纲,王留全兴奋异常:“这是个让人激动的好选题,我立刻上报。” 一周时间里,我赶写出《对撼》的第一章,提交给王留全阅览。2008年4月的一天,友人苏小和拉我参加“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的媒体沟通会,期间偶遇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出版人吴晓波。吴晓波是出版界的“名人”、新闻界的“楷模”,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开聊,他对“美的、格兰仕微波炉战争”的“选题”兴趣颇浓,并鼓励我即刻动笔、尽早完工。吴晓波的一番动员激发起了我专心专意、采访写作的热情与动力。

稍后,中信出版社、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的“出版合同”翩然而至,王留全们行动之迅捷、行事之专业让我感叹不已。 3年时间里,我写过很多关于格兰仕的文字,聚敛起来有8万多字,但是真正走近美的微波电器事业部才一年多时间,我要求自己,必须开展起更为密集的采访与调研。写作《微波炉战争》这本书,我的基本原则是:不采访、不动笔,无细节、不章节。2008年6月,我独自去了顺德,在那里待了一周,采访了美的微波电器事业部的多位高层、骨干,我还获准登录美的的内网络随意检索、查询。 美的进入微波炉领域已有10年光景,期间团队几度变更,物是人非,信息严重缺失,为了完整展现这10年,我进行了大量“抢救式”采访。对格兰仕的正面采访并不顺利,当我赶赴顺德诚意拜会时,先前约定好的采访全部“因故取消”,这令我很无奈。但是,我依然要真诚地感谢格兰仕集团企划部部长陈娟女士、格兰仕微波炉整机公司总经理陆骥烈先生,在顺德,我们曾经聚首会谈、其乐融融。顺德归来,我的电脑里增添了将近10万字的采访笔记。 其后,我还采访了美的、格兰仕的经销商,以及格兰仕空调的多位高管。随着采访进程的深入,获取的信息愈益充盈丰富,写作的激情也愈发浓烈、炽热。我清楚地记得,和格兰仕多位离任中层经常“聊天”到深夜,感谢他们的信任,他们提供的诸多素材充实了本书的故事细节。 服务于《中国经营报》的8年,我始终专注于人物报道、公司研究,深度访谈过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家超过百位。我发现,太多的企业习惯于运用“增量”的方法对冲“存量”的潜在风险,资源重组、战略重构成为很多企业战略转型成败的关键。什么是战略?迈克尔·波特在中国演讲时反复提到了这一概念。他说:“战略不是一个目标,而应该是方法,战略就是怎样定位,战略应该是你的竞争优势何在”。目前来看,很多企业家非常在意、格外垂青“增量”资产,“增量”固然值得提倡,但“增量”也会在不经意间演变成“存量”。如果一个企业家不能有效、合理地解决、消化积淀已久的“存量”资产,那他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企业家。与“存量”的不懈抗争,正是很多中国企业的“命门”所在。格兰仕在争先恐后地适应资本、金融界变化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组织内外企业文化的变革。创新与变革应该成为企业的存在方式与作业模式。正是有了此种意义上的“破坏性创新”,才能推促格兰仕在自我否定的螺旋式盘整过程中实现升级与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