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现代商业的演进历程:追寻商业中国》
中国此时已经开始坦率地公开谈论已故主席毛泽东的错误。《人民日报》在7月4日的文章中说:“一个人的个人好恶可以影响全国时,灾难性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人民日报》的“特约评论员”写道:“要总结过去的把领袖个人神化的教训,使这种悲剧不致重演。”美联社认为这篇文章并没有把将中国引入这种局面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毛泽东一人,而是“中国的封建习惯势力以及某些人出于野心而利用对个人的盲目崇拜也是造成毛泽东被神化的原因”。 《华尔街日报》认为,甚至《人民日报》也开始出现了变化。就在不久前,《人民日报》报道了河北一个村庄的姑娘爱上另外一个村庄小伙子的故事。当这个姑娘的父母反对时,她跑到男朋友家去了。妈妈随后去那里,把她的女儿痛打一顿,并砸坏女儿男朋友家里的家具。女儿把这一争吵上诉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的支持下,最后说服妈妈同意了这桩婚事。美国人对这样的报道十分惊讶,因为就在不久前,这还是一家他们看来在其文章中到处使用“走狗”和“走资派”字样的报纸。这家报纸曾经整版整版地刊登空洞的政治说教文章,而今天的《人民日报》和以前刊登长篇的好斗文章时已经不一样了,当时的文章擅长用肮脏的字眼来形容它的敌人,并擅长伪造新闻。一位主编回顾了当时这家报纸是如何吹嘘中国形势大好的情况的,尽管那时中国的经济形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他说,读者一直感到纳闷,如果形势真这么好,“为什么市场上买不到东西呢”?但现在,《人民日报》已经恢复了刊登读者的来信,出版了彩色的、刊登漫画等内容的副刊,副刊每周出一次。过去一年多来,《人民日报》由于揭发了管理不善现象和贪污行为而威望有所提高。报社甚至从北京派出了一个40人的记者班子到全国各地去揭露不正当行为,这种有魄力的报道正在改变《人民日报》的沉闷版面。 社会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北京的邓丽君”李谷一正受到热烈欢迎。但围绕她的争论也不少,有褒有贬。她演唱的电影《小花》中的歌曲《绒花》和电视剧《三峡的传说》中的《乡恋》等歌曲,尽管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但是也有人说这些只是在酒馆和酒吧间唱的歌曲,是与资本主义社会娱乐生活的情调一致的,是颓废的。甚至有人批评她的歌是“亡国之音”。尽管有这些争论,但要听李谷一唱歌,就得午夜2点就去排队买票。在1980年的上半年,李谷一就演出了200场,她的声带甚至三次出血,说不出话来。《光明日报》这年对李谷一这个新秀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有一些年轻人开始赶时髦。上海的一些读者向报纸投诉,说是公园里出现“污染”,一些年轻人的举动令他们反感。这些年轻人穿得“不伦不类”,一些女青年还叼着香烟拍照。一些人则三五成群地带着录音机,跳起了摇摆舞,并且还高唱“进口的黄色音乐”。当局也对此时盛行的“奇装异服”和“新潮歌舞”表现出“极大关注”,甚至提出了公开的指责。 一些回国的华侨在内地旅行时就经常遇到一些模仿华侨或“港澳客”的青年,这些人穿着一些过时的服装,穿上皮鞋,戴上墨镜,挺胸凸肚,招摇过市,这样的情形令那些“非冒牌货”的“港澳客”也不禁侧目。在上海和北京的街头,甚至还出现了一种颇为新颖的饰物——太阳镜。本来这倒并不出奇,但是有一些人哪怕是阴天都戴着。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冒牌“港澳客”还在眼镜的镜片上面贴了一张商标,上面还有几行英文。但这些人倒不是一时粗心没有撕掉,而是这商标是洋货的标志,“可以使人一眼看到眼镜的价值”。这样的太阳眼镜也叫做“麦克镜”,因为这正是这一年最火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的主人公麦克·哈里斯戴的眼镜。甚至因为他,游泳池里都多了一种泳姿——“麦克式”。这部电视剧还使一项健身运动风靡全国,那就是飞盘。 不过,中国的城市经济生活也不仅仅是这些“冒牌货”。上海一家照相馆的橱窗也许就说明了80年代中国生活的一个新方面:照相馆橱窗里的一块牌子上写着“这里出租西服”。这迎合了刚刚兴起的人们喜欢穿外国衣服照相的爱好。橱窗里陈列着照相馆的一些照片,有些头像已经是真正的外国人的了。另外,一些穿着讲究、戴太阳镜的年轻人的照片和穿戴白色结婚服的结婚照现在也出现了。只是在一些照片的边上还经常会贴上一些地道的中国口号:“为了革命,只生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