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叫作《铅笔的家世:讲给伦纳德E.里德先生的故事》,2它以寓言的形式生动地说明了自愿交换如何使成千上万的人相互协作。“铅笔——所有能够读写的大人小孩都熟悉的普通木制铅笔”,里德先生用铅笔的口吻讲述了这个小故事。他以“没有哪个人……知道我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这样奇特的语句开始他的讲述,随后他详尽地介绍了制作铅笔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首先,必须得到所需的木料,“一棵生长在北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的纹理笔直的雪松”,把它砍倒,将原木运到铁路货站需要“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的其他工具”。制造这些工具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和各式各样的技艺:“要有人开采铁矿、炼铁炼钢,然后制成锯子、斧子、发动机;要有人种麻,然后通过各种工序将其制成结实的绳索;要有伐木场,伐木场里有工人的床铺和脏乱的食堂……伐木场的工人喝的每一杯咖啡里,不知道又包含了多少人的劳动!” 之后里德先生又讲到将这些原木运往木材加工厂之后的故事。要将原木加工成木板,再把这些木板从西部的加利福尼亚运到东部的威尔克斯巴瑞,也就是故事中的铅笔的制作地点。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仅仅有了铅笔外面的木制笔杆。铅笔中的“铅芯”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铅,而是斯里兰卡产的石墨。经过许多道复杂的工序,石墨才最终变成铅笔中的铅芯。 还需要一点金属,即铅笔顶端的金属圈,那其实是黄铜。“想想要多少人吧!”里德先生写道,“他们开采锌矿铜矿,用自己的技艺把这些天然物炼成明光可鉴的黄铜。” 我们称作橡皮擦的那个东西在铅笔生意里叫作“插头”,一般认为那是橡胶做的,但里德先生告诉我们,橡胶仅仅是用来起黏合作用的,真正起擦除作用的是“硫化油胶”,它是用硫氯化物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即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产的菜籽油通过化学反应制成的。

在叙述完所有这些过程之后,“铅笔”说道:“现在还有谁敢否认我前面的话呢?在这个地球上没有哪个人知道我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成千上万的人之所以参与到制作铅笔的过程当中来,没有一个是因为他自己想要铅笔。他们当中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铅笔,也不知道铅笔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当成用来得到他们想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手段而已,我们则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铅笔而生产了那些商品和劳务。我们每次去商店里买铅笔,便是用自己的一点点劳动来交换那些为制作铅笔出过力的千百万人的每一份极少量的劳动。 更加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铅笔居然被制作出来了!没有人坐在指挥中心里对那些成千上万的人发号施令,也没有军警来执行这些从未发出的命令。那些人生活在世界各地,讲着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甚至还相互敌视,但是这些都没有妨碍他们协作起来生产铅笔。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亚当·斯密在200年前就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