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曾子墨热度访谈:中国经济的12个问号》
位于珠三角的东莞市,有着"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是,近两年来,这里出现了上千家外资企业的倒闭和外迁。现在,仍旧有部分企业正在经历"生死劫"。企业的倒闭导致更多的副业濒临关门。这种倒闭是正常的优胜劣汰,还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东莞真相调查:1天倒下100家企业? 2008年,珠江三角洲产业经济似乎面临一场重大风波。蕴藏其中的,究竟是多米诺骨牌的倒掉,还是掌控之中的脱胎换骨之痛? 专门生产消声器的华联公司放了三天假过中秋节。100多名工人的厂子静悄悄的,只有两名保安看门。而全球最大的球类制造商冠贺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则只打算放一天假,偌大的厂区机器声隆隆,厂门口员工们不断凭牌出入。 冠贺厂区前面,是另一处安静的厂房,迪吉泰制衣配料有限公司的牌子在阳光下色彩黯淡。去年下半年这里跟冠贺一样忙碌,春节过后,生产了20年织带的迪吉泰搬迁了,人去楼空。
![第33节:‘世界工厂‘身陷危机,路在何方(1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241340258032.jpeg)
"迪吉泰""华联""骏利""冠贺"都是落户东莞虎门镇龙眼社区的企业,它们目前参差的状态正是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企业的缩影。 美国次贷危机、全球消费需求放缓、人民币升值、原料及人力成本上升、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上世纪70年代末承接了台湾、香港产业转移的东莞及珠三角加工制造快车在高速奔驰了30年之后,引擎突然乏力,劳动力密集、附加值低、资源消耗过大等新老问题全都凸现。 一股企业"关闭潮"的声浪已经到来,民间的说法是东莞至少倒掉几千家企业,但政府否定"关闭潮"的存在,称2008年1至7月关闭和外迁的企业共四百余家,跟以往10年的情形没有什么不同。 曾子墨:这两年,很多从事制造业的中国企业开始面临困境,东莞的情况怎么样呢? 蔡康: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放缓,还有人民币升值,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原油价格上涨,企业的经营确实是比以前困难了。从东莞的情况来看,也出现了一些企业关闭的情况。首先从企业关闭的总体情况来看,2008年1到6月份,关闭的企业,外资企业大概是400家,占整个东莞外资企业的数量大概是2.5%,涉及金额大概是4.5亿美元。如果说到实际利用外资,数字就更小了,可能还不到1%。所以我们觉得从总体情况来看,应该属于比较正常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