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经济危机下的鲜活美国:华尔街日记》
对比我在曼哈顿下榻的不足5平米的小窝,斯蒂格利茨的家显得无比辽阔,到离开时,我也没弄清他家到底有多少房间。宽敞的客厅四壁洁白无一物,家具和器物很少但色调明亮,让空间更显开阔。巨大的餐桌旁的橱柜上摆放着四五个样式不一的大蜡烛台,想必夫妻两人热爱烛光晚餐。 呆在自家客厅的斯蒂格利茨初看起来和公共场合的他没什么区别,穿着剪裁精致的西装,只是没有打领带而已。但一顿晚餐下来,你会发现这位在公共领域特立独行、固执刚烈的经济学家,在家里是个沉默内向的人。 斯蒂格利茨年轻时被美国经济学界称为“神童”,他24岁就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之后,年纪轻轻的他在多所知名大学获得终生教授的资格,以至于他2001年成为经济学诺奖得主,被认为理所当然。但最让斯蒂格利茨爆得大名的还是他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批判对方时的毫不含混和毫不留情,其2002年的著作《全球化极其不满》中对世界银行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猛烈抨击就体现了这一点。 而在众多诺奖得主中,中国公众对斯蒂格利茨的了解和关注则更多基于斯蒂格利茨多年来对中国的大力赞美。他常来中国参加论坛或给年轻学生讲座,他对比中国与俄罗斯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增长曲线时,对中国经济增长成就和模式不吝辞藻的赞赏和推崇,总让中国的年轻学子听得心花怒放。虽然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对斯氏观点持否定态度的大有人在。 端着自己的食物独自站在窗台边默默吃饭的斯蒂格利茨,完全没有在公众场合演讲时的激情澎湃。面对自家客厅一屋子的客人,斯蒂格利茨并不主动跟任何人说话,腼腆安静得仿佛他也是客人。直到妻子安雅喊他:“Joe,你过来沙发坐。”顺从妻子召唤坐到我们中间的斯蒂格利茨,仍然不说一句话,低头认真地吃饭。直到他妻子介绍了我们每一位记者,然后说:“Joe,我想大家都想听你说说金融危机的事。”这时,斯蒂格利茨才抬起头,用手抹抹嘴,开口说:“呃,无可避免我们要进入一次经济衰退……” 晚餐下来,你会发现这位在公共领域特立独行、固执刚烈的经济学家,在家里是个沉默内向的人。

斯蒂格利茨年轻时被美国经济学界称为“神童”,他24岁就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之后,年纪轻轻的他在多所知名大学获得终生教授的资格,以至于他2001年成为经济学诺奖得主,被认为理所当然。但最让斯蒂格利茨爆得大名的还是他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批判对方时的毫不含混和毫不留情,其2002年的著作《全球化极其不满》中对世界银行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猛烈抨击就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