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经济危机下的鲜活美国:华尔街日记》
要么有钱,要么有票 文/林 俐
![第25节:要么有钱,要么有票(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244635148826.jpeg)
赵文笙说话的语速飞快,魄力十足,说中文时字句间偶尔夹杂着一些英文词汇。 采访过程中,他的手机和办公室座机响了无数次。一会儿是某市议员竞选助理来电,希望安排到纽约曼哈顿唐人街拜票;一会儿是某媒体的采访要求;一会儿听他破口大骂,说大选投票日没剩几天了,怎么连海报都还没搞定;一会儿又听到他拒绝将自己的照片和名字被某政治人物用在竞选宣传广告上。 “你们报名参加今届的卡拉ok比赛了没?”突然又见他转头对几名老太太、老先生们说。 赵文笙是联成公所的董事,一个喜欢穿牛仔裤、球鞋和颜色不对称的袜子的退休银行家。 联成公所是纽约唐人街的七大华人社团之一,这种华团对来自马来西亚的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上百年前,在大批的华工离乡背井下南洋或往大西洋彼岸,从事开荒、采矿、当苦力的年代里,在人生地不熟的大环境下,华工们依附着一个个按地缘、宗族或方言语系来建立的华社团体,在异乡寻到自己的位置。 这种华团早期包办华工们在异乡的安顿——从安排劳务、打点住宿、提供保护和福利、乡亲联谊、建设华校到承接丧事和管理华人墓地等。随着年代的变迁,华人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后,这些华团的功能也在改变,更多倾向于文化传承、维护华人权益和提供联谊式的消遣娱乐等。 在纽约唐人街我看到了类似的华团。不同的是,在这个国际化的大都会里,持续不断的移民潮,促使着新社团的涌现来代表自不同地域前来谋生和寻找商机的中国人。 联成公所是个百年老字号,许多会员们可以说是较有经济基础的老美国了,有的甚至是不通中文的第二代。联成公所的重心不再只是如何安置新来的移民,而是如何提升在美华人身为居民、甚至是公民的福利和权力。 一股政治醒觉风也因此吹到了拥有约10万人口的曼哈顿唐人街,一个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地带,但却往往被美国政客们遗忘的选区;它过去的发展缺乏官方的关注和规划,而大多依赖于当地华人的自发与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