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经济危机下的鲜活美国:华尔街日记》
迷途中的小屋 文/程明霞 在俄亥俄州的几日我们始终找不着北,每天迷路,明明看准了路标问好了路,却总是莫名其妙地一路走出地图,走到不知何去何从的岔路。 今天又遭遇相同的一幕。我们掉头,按照汽油站便利店店员的指点,沿着33号大道一路向南,怎么也找不到高速路的入口,却意外地经过一间设在哥伦布的奥巴马竞选办公室——一户十分别致的二层小楼。 推门而入,屋内格局十分温馨,木地板、白墙。奥巴马的相片、标语、大选倒计时的日历挂满墙壁,宣传单和宣传品摆满房间,屋子却并不觉凌乱。几位体态十分丰盈的黑人妇女在屋内忙碌,有的一直在讲电话,有的埋头在桌上写东西,有的正端着盘子吃东西,任我们两个陌生的闯入者拍照、摄像、东张西望。

好一会儿才有人过来搭理我们,知道我们是远从中国来的记者,不介意我们不是选民,依然热烈地接受我们的访问。 当我询问时才知道,他们都是自发帮助奥巴马竞选的志愿者,并不是奥巴马竞选班子的官方成员。奥巴马本人也从来没有来过这间温馨热烈、为他每日奔波拉票的小屋。他们也只能像其他所有支持者一样,起早、排长队、拥挤在人群中、站在遥远处参加奥巴马的竞选集会。他们甚至不如我们这些对奥巴马竞选毫无贡献的外国记者,可以越过人群从记者通道进入,站在视野开阔的媒体区看奥巴马。 我想起好友,远在加州为奥巴马竞选做咨询的George昨晚在MSN上得意地跟我说:“前两天,竞选总部让我们召集些志愿者,为奥巴马最后这几天的竞选做冲刺,他们要200人,猜猜我们给他输送了多少人?5000名 !”站在小屋中,看这些忙碌而兴高采烈的志愿者,我开始相信George说的话。 从这间误打误撞误闯入的小屋出来,我们继续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去的路,我内心突然升起阴谋论的猜想,对林俐说:“哼,刚才给我们指路那哥们,肯定是奥巴马的粉丝 !要不然怎么顺着他指的路,我们找不到高速路口,却鬼使神差地到了奥巴马的竞选小屋。” 有人把老麦和小佩的搭配称为“美国大兵+芭比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