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对陈寅恪与傅斯年情有独钟(3)



系列专题:《贡献者:怀尧访谈录》

  岳南:傅、陈均出身清代名宦世家,傅斯年是大清开国顺治朝首位状元、武英殿大学士、掌宰相职的傅以渐七世孙;陈寅恪是晚清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二人都有显赫的家族史,陈寅恪嫡亲表妹、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綵是傅斯年的妻子。陈寅恪自13岁起就赴日本留学,后来又赴美国哈佛大学与巴黎、瑞士、德国等欧洲国家高等学府留学,时间长达16年。在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留学生,时间达16年的,除了唐代的玄奘,就是陈寅恪了,无出其右者。傅斯年是著名的“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北大毕业后赴欧洲留学,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4年时光。

  陈寅恪与傅斯年二人学成归国,陈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国民党北伐成功后,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这个关系从1928年始,一直保持到1948年底,长达20年之久。而傅、陈二人对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为海内外学术界敬佩。但随着国共干戈相向,大地陆沉,最后的结局是:傅斯年、陈寅恪这对同学兼同事,外加姻亲关系的旷代天才,遥天对望而不能相聚。一个无声地倒毙在台湾会议大厅,一个死于大陆岭南病榻,二人皆不得善终。《陈寅恪与傅斯年》一书,将两人放在一起写,不仅仅是因为两人是同学,是战友,是姻亲,更主要的是因为两人在国学大师群中的“双子星”地位以及他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光辉人格。前者依靠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后者除了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在学术界维持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傅斯年本人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大清开国第一位状元的后代而自豪,相反,他以为是一种耻辱。他不愿意在人前提起这位状元公,偶尔提及,也是大为不满。傅斯年认为满清入关,南明政权仍然存在,他这位祖先不该与满清合作,应该与他们斗争到底,血染疆场才符合君子之道。傅斯年本人后来追随国民党政权去了台湾,就是这种人生观的体现和延续。

  易中天无知无畏,钱文忠功力不足

  吴怀尧:为了写好《陈寅恪与傅斯年》,你曾奔赴长沙、昆明、重庆、成都、李庄等地调查采访,并耗时4年完成这部著作,作品出版后反响强烈,很快登上深圳商报好书榜,光明日报荐书榜和新京报的学术图书榜;时年98岁高龄的北师大著名史学家何兹全教授亦撰文盛赞,称你的写作难能可贵,“此书涉及不少史事属首次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对外披露,填补了陈、傅两位大师研究领域的空白”;福建师大文学博士生导师王珂,甚至将这本书列入文学院研究生的必读书,对此反响你是否感到满意?

 第25节:对陈寅恪与傅斯年情有独钟(3)
  岳南:几年的辛苦换来这样一个评价和实际效果,我自然是满意的。除了满意,更多的是感激,感激那些为我的采访与创作提供材料并给予各方面支持的人。

  吴怀尧:大约两年前,金庸先生在广州大学讲学时透露,尽管自己未能亲自受业于陈寅恪,但敬仰其学术并尊之为师,自称“私淑弟子”。相比之下,今天的年轻一代,能知傅斯年与陈寅恪为何许人也,做过何种事业者,已不是很多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大众对傅斯年及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精英的健忘?当下国人对于历史的温情和文化的关切程度如何?

  岳南:原因很多,但主要的还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特别是“文革”十年,将历史文化命脉割断了,使其失去了传承的土壤和条件,因而年轻一代不知道二公的学问与事业是正常的。现在这种状况稍好一点了,但还是感觉不到位。

  吴怀尧:在你的这本书出版之前,已有为数不少的民国知识分子个人传记面世,并形成了民国知识分子史热。易中天先生称之为“不该热的热了起来”“劝君免谈陈寅恪”,理由是“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5737.html

更多阅读

鄙夷权贵的陈寅恪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鄙夷权贵的陈寅恪鲁先圣文革期间,有一件事情曾经轰动一时。那时候,康生正是炙手可热的时候,是人人都希望攀上的当红权贵,但是,他到广州要拜访陈寅恪,却被拒绝了。虽然对康生的拒绝是“有礼貌”的,理由也还说得过去:助手说,陈先生病了,正在卧

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有感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陈寅恪的晚年确实太凄苦了些。他曾用“左丘失明,孙子膑足,日暮西山”来形容自己晚年的处境。说这句话的时候,陈寅恪七十三岁,距他离开这个世界尚剩下6年零7个月的时间。如果身体的残疾和病痛的折磨已经使年迈的陈寅恪雪上加霜,那么精神的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转 陈寅恪与傅斯年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1953年12月1日上午,汪篯带着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副院长李四光的亲笔信来到恩师陈寅恪家中,本想劝说老师北上到科学院任职,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不但劝说未成,连自己异常珍重的师生关系也弄丢了。下文汪篯按照老

陈寅恪最后之作 寒柳堂记梦未定稿 陈寅恪的最后20年txt

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小楼:寒柳堂记梦未定稿是陈寅恪最后之作,据说将来作为陈的自撰年谱,未完成。文革中佚失,只零星残稿幸存,不幸中之一幸。蒋天枢一九六八年八月至第二年四月期间“患病几死”,而此时陈家却发生着重大变故,一九六九年十月陈寅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 柳如是别传txt

转载作者:吴格报告中会涉及到这么几个人,我把他们分成甲、乙、丙三个部分。首先将陈寅恪先生做一下介绍: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做传统学问的人都将它作为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叫做“知人论世”,你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所处的

声明:《第25节:对陈寅恪与傅斯年情有独钟(3)》为网友喇叭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