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无边界之三:一亩三分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持续超稳定发展的农业社会结构使得中国形成了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并且随着时间推演,国人的思想中已经被深深的烙上了农业文明的印记。

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有几个主要特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显著的传承性、封闭化的生产模式。这些特征到今天已经早已深化为思维观念了。例如我们常说到的家族企业管理的种种弊端,其中广受批评的就是家族企业难以融入外来高级人才,这与小农经济中家庭为生产单位,以及中国人传统的父业子传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要说到封闭化的生产模式可能很很多朋友不认同,因为今天的企业都很重视研究市场,并且以此为企业运营的指导,这怎么说的上封闭呢?事实上,封闭也已经从具象的生产方式演化为抽象的思维模式了。封闭化生产模式本身也不仅仅限制了技术、人才的流通,同时划定了每个经济单位之间的界,就象中国一句俗话讲的:肥水不流外人田。我们今天不是能看到很多企业搞的所谓的“全员营销”就是强制员工购买本公司产品吗?

站在员工层面来讲,“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的思想流传甚广。所以经常可以听到各类老板们的抱怨,讲员工不敬业,拨一下动一下,不能放心的把工作交给员工aihuau.com等等。中国员工在这方面确实很“精明”,他们清晰的划定了自己与雇主间的关系,划定了打工与创业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中国企业与员工间普遍仅维持着雇佣关系——雇佣关系仅仅是企业与员工间的基础关系,在这两者之间,还应该发展出更多层面、更多类型的关系,从而形成立体的关系系统。我们在《品牌的实质》一文中曾经讲过,愈丰富才能愈唯一,即双方关系层面、类型愈丰富,彼此间获取的价值也就愈大,从而相互间的依赖感就愈强。

这对中国企业界来说肯定是一项挑战,首先要解决的并不是学习什么先进方法,而是追根溯源,搞清楚管理的对象,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维、理念,以新的视角审视全局。

在某种程度上,西方企业和他们的员工是幸运的。因为西方人信仰上帝,这位无所不能的造物主构成了西方人与世界,以及世界上任何一份子沟通的桥梁。所以我们会发现西方员工工作是很虔诚的,基本不用人管,那是因为他们觉得上帝在看着自己——上帝这座沟通的桥梁奠定西方企业与员工间构筑立体化关系系统的良好基础。相反的,受到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中国企业里面的界却阻滞了企业与员工间立体化关系系统的建设,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会继续看到普遍存在的,企业与员工间相互抱怨、不理解,甚至对抗的现象。

说句题外话,我以西方人信仰上帝为例,但并不是讲中国人没有信仰,讲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说法都是很幼稚的。而打破中国企业里存在的界的关系正在于,发掘和利用中国人的信仰。

关于这点,将在下一篇为大家阐述。

 管理无边界之三:一亩三分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598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失败者之歌:一种青年写作现象

原文地址:失败者之歌:一种青年写作现象作者:未央文学双月刊失败者之歌:一种青年写作现象项 静  一  杨庆祥《80后,怎么办》一书的第一节题目是“失败的实感”。生于1980年代的文学博士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梳理自己生活世界和精

于文华与我的电视剧《一亩三分地》 我心永恒于文华

近日央视第12套频道重播我的早期作品长篇电视剧《一亩三分地》,引起了我的一些回忆;萌生创作电视剧《一亩三分地》是源于94年,那时刚创作了电影《哑巴女人哑巴弹》,这是我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意外地获得了西安电影厂的高度重视,文学厂长

齐鲁之变与管理之道:一分为三与波形收敛

      齐鲁之变  宋代名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意思是《论语》中包含了丰富到足够乃至用不了的治理之道。而这里的“治理”不外乎是“管理”的另一种说法而已。不过,在我看来,《论语》中的管理之道,或许国人尚未完全

声明:《管理无边界之三:一亩三分地》为网友动人的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