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观点存在很多谬误外,在见诸媒体的文章中或公开演讲中,很多所谓的专家还对一些常用术语的概念混淆不清,经常张冠李戴,犯外行一样的低级错误。兹举例说明。
产业&行业
房地产业是出现频次极高的一个词。但在一些专家嘴里,却常常说为:这个行业,整合行业,行业发展,行业政策,行业媒体……简直枚不胜举。
事实上,房地产业是一个产业,不是一个行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产业的定义是“构成国民经济的行业和部门”,而行业是“工商业中的类别”。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也有值得推敲和商榷之处,但还是可以看出产业与行业有较大的区别。通常意义上,产业比行业的概念广,如房地产业,就包含了其中的多个行业和相关部门。在我国统计部门的统计口径内,房地产业包含了四个行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其它房地产活动(如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管理咨询等)。
弄清楚产业和行业的区别,对于下面的一些提法也就容易理解了: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是支柱行业);
房地产业未入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不是行业振兴规划);
房地产业最缺乏长效机制或长效制度体系,也就是产业政策(不是行业政策)
产业政策涉及开发、交易、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等(不包括利率、税费等,后者属于宏观调控政策范畴,也就不会错上加错地将央行调整基准利率说成“行业调控政策”了);
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较多,但就业人员较少(而不是开发行业,据上一次经济普查结果,开发经营业的企业法人数量占整个产业企业法人数量的45.7%,就业人口占40%)……
治理&管理
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有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始重视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了,特别是IPO、重组、股份制改革等成为热门话题时,治理和管理越来越成为时下出现频次较高的两个词。但是,关于治理和管理的区别和各自的应用语境,却有很多人搞不清。
管理通常是指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如工程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还有保管、管束的意思,如管理档案、管理现场等,在日常语境中,特别是在涉及企业管理的话题中,主要是指前一层意思。例如,当提及房地产企业管理体系时,通常包括四个层级和两个方面。四个层级分别是:第一层级,公司章程及基本管理制度;第二层级,一级流程,和重要规章,如规划设计流程,统计管理办法等;第三层级是指一级流程下的子流程或规章下的细则,如设计方案评审流程,外部统计报表编报细则;第四层级,主要是第三层级文件下的一些工作指引、作业标准等,如成本分析工作指引,成本分析报告编制标准等。管理体系的两个方面分别是指日常规章制度和开发流程。日常规章制度涉及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审计管理等,开发流程涉及下面获取及投资决策管理、规划设计管理、招标采购管理、工程管理、营销管理等。
治理除了有管理的意思外,还有整顿、处理的意思,如治理国家、河道治理等。但是在涉及企业治理语境中,治理通常是特指法人治理或公司治理,其涉及的内容包括“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规范和议事规则、信息披露、关联交易等,而不包括企业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
其它还有很多,如不动产≠房地产,地产≠土地,存货≠积压,房市≠楼市(如果房市是房地产市场的简称的话,应该还包括土地市场),在此不再一一辨析,否则就有抠字眼和卖弄之嫌了。
这些年来,见惯了业内太多号称“专家”的人了,我一直认为,专家至少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但不同于学院派);二是要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有来自房地产一线的丰富经验和直接素材,属于该领域的资深人士,具有权威地位;三是客观公正,思维缜密,观点前后一致。显然,符合这三点的专家,在业内还真不多,见得最多的还是削减脑袋向专家队伍挤的一些人,大家就为了其实真正的专家本不太在意或者已经不太在意的一样东西:名。
可笑的是,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博得眼球而不惜抛出怪诞、荒谬、哗众的观点,甚至连基本的术语概念都搞不懂的情况下,竟敢发表一些不知道要说什么的文章,大有横刀立马、唯我独尊之势。
要想步入专家之流,专家圈子里的三句话要记住:
一、露脸的时候,切忌露出屁股;
二、不要口头上“主义”,心里想着生意;
三、职务比观点重要,这要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