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资源竞争到品牌竞争的不适应
这其实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
由于人力资源成本、原料成本的优势,低成本、低价格曾经是中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所在。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扁平的过程中,这些优势资源在逐步缩小,低价格的优势随时都有新的角色产生,中国这一优势也不再成为一劳永逸的“杀手锏”。
耐克鞋在中国南方生产,价格却比同类贵出几倍;同在深圳加工并直接送进深圳各大商场的服装,因为标牌不同,标价就相差很多;索尼公司将从上海某厂以每台37美元购买的收音机,贴上自己的商标,转手就卖一台80多美元……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到品牌的强势竞争作用。
工业企业如此,食品企业也如此。特别是国内的资源更加平面化,资源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共享。其主要竞争都将是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声誉的差距,即品牌与品牌间互争长短的竞争,只有强势品牌才会在未来商战中脱颖而出,并占据绝对市场份额。
习惯了靠资源开拓市场的出口企业,对于向品牌竞争转变的茫然和不适应性,也是一些企业转型失败的重要方面。
五、营销团队的缺失
在方圆接触的众多外贸农企中,许多真正负责内销的人员都是只有那么一两个,有些甚至几年前就开始进行内销业务的拓展,但是负责内销的营销人员也才两三个,几乎还是照搬外贸公司对外出口报关的那套业务模式。
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一条腿细、一条腿粗,这几乎是外贸农企的通病。
国内的市场环境很复杂,每一个区域市场和渠道状况都不相同,仅仅靠几个人打打电话、发发传真,经销商、消费者就是不会买单的。如果是把开发国内市场当作战略方aihuau.com向来发展,那至少在人力资源和营销组织架构上作到位。没有合适的、专业的、资深的营销团队作为基础,任何业务的开展都是花拳绣腿。
六、产品不对路。
出口农企的产品质量是毋庸置疑的,能够满足非常严苛的出口检测标准要求,十分不易。然而产品好不一定就会有市场。
在方圆品牌营销机构服务过的客户中,有一家大姜出口企业。该企业生产的姜丝、姜片在日本非常受欢迎,占据日本寿司姜片的半壁江山。就是这样的产品在国内销售的时候却反响平平,一度面临退市的危险。方圆接手该企业后,首先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发现消费者有一个普遍认识,觉得大姜是非常常见、非常熟悉的东西,这么普通的东西要用这么高的价格去购买,先给一个充足理由!面对这样的问题,方圆机构及时调整方向,根据国内消费者现阶段对健康养生的追捧,在产品定位上大做文章,将产品线稍加改进,成为能够满足人们食用养生的全新元素。一入市,即好评如潮。
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常见,很多企业是以出口原料或半成品为主,一有转型作国内市场的想法,就迫不及待的把研发产品放在首要位置。认为先有产品,才能去找市场。这也是很多企业拿着千辛万苦设计出来的产品却没有市场的原因所在。
产品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不了解市场只懂闭门造车难免落得叫好不叫座。只有先了解了市场需求,企业才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总之,外贸型农业企业的转型是历史的必然,而国内市场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看清道路,认准方向,创新市场营销,专业化的发展,整合共赢,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没有什么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