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市场、政府失灵真相:市场,还是政府》
然而,西方民主政体中的需求条件常常会对有政治影响的政府行动或不作为的需求造成深度误差。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选举大战之间相对短暂的间歇形成的无情压力,常常导致所选官员的高额贴现;(2)政府项目的受益者和支出者之间的分离,常常导致更强烈的扩张(而不是收缩)政府项目的动机。结果,尽管政府项目从微观经济学意义上讲是低效率的(如关税、农业价格扶持);而且,就将特殊收益和特权赋予有政治影响的团体,而让更少政治影响力的团体承受更高的成本这一点而言也是不公平的,但政府项目却依然能够得以开张或扩张。由于损害了经济长期增长所赖以存在的动力,其他项目可能会扩张到动态低效率的程度(例如授权项目)。 对非市场行动的认知和需求
![第26节:第三章 非市场失灵:供求条件(7)](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253272471529.jpeg)
前面所描述的需求特征涉及公众对市场结果的不充分和缺陷的认知。对市场失灵(包括分配失灵)的这些认知和现实之间的对应(correspondence)也许密切,也许不密切。正如英国哲学家科丁顿(Coddington)注意到的那样,认知并不代表知识乃至“知识的缺乏”,而是“知识的替代物”。与现实、乃至有关复杂现实结构的真正不确定性相比,这种替代物更类似于推测、希望或恐惧①。不同的影响都能够对认知的误差发挥作用并加大其与“事实”之间的疏远。例如,新媒体、政治活动者和特殊利益群体的动机常常导致它们夸大实际市场失灵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例(如相互勾结、限制进入、腐败、污染、垄断利润等等),并且强调市场结果[结果本身,以及作为目前或潜在(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的经常性不公平,出现部分区别仅仅是因为问题、缺陷和失误本身就比令人满意的、甚至成功的表现更具戏剧性、更引人注目。与平铺直叙一件令人不安的事件相比,通过把它戏剧化,副题(bylines)反而经常性地引人注意。一个对误差起作用的次级因素(second element)也许就会激发时事评论员热情地选择偏见。与其他职业群体或全体公众相比,其绝大多数成员对盛行的实践和政策即使没有敌意,也往往是持批判态度的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