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穷忙族 第1节:第一章 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穷忙族”(1)
系列专题:《揭示职场成功奥秘:你为什么越忙越穷》
上篇 你是穷忙族还是富闲人 “你可以穷、可以忙,但绝对不可以穷忙”。一定要选择改变这一切,让自己从“穷忙人”翻身变为“富闲人”。 第一章 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穷忙族” 一年未加薪,三年未升职,一周工作超过54小时。忙来忙去却依然无力置产,甚至还要担忧养老金从何而来。英文里现在有个专有名词叫“working poor”,也就是所谓的“穷忙族”。那么,你是否恰恰属于这个族? 有一个词语叫“working poor” 每天清晨,大街小巷的早点摊位上,坐着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一碗馄饨,一屉小笼包,似乎色香味全乎了。 《万科周刊》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于一个浮躁的城市而言,阅读的时候,我们都是局外人,而置身其中时,我们仿佛又忘记了城市的存在。 上班族每天忙于上班、工作、下班,周而复始。脸上带着倦容,身子像陀螺一样旋转起来就不再停下,然而每月的收入还是入不敷出。这时候,你是否想过,你已经成为“穷忙族”中的一员了呢? “穷忙族”是刚刚涌进城市出现不久的一个新名词。就在人们习惯了“月光族”说法的时候,“穷忙族”也悄然兴起。 “穷忙族”拥有的是比“月光族”更多的无奈,他们每天疲于奔命,要做的事情永远没有尽头,甚至没有休息日,天天加班,整天忙得顾头不顾脚,到头来所得的收入却寥寥无几,连起码的生活都成了压力,所以他们还不如“月光族”。“月光族”至少花钱买来了享受,也算是自得其乐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职场上的“穷忙族”比比皆是。他们究竟为何这样穷忙?难道他们甘心这样穷忙吗? 英文里有个名词叫“working poor”,“穷忙族”就是来源于这个词汇的。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里,欧盟曾对其下过这样的定义“有工作却入不敷出,甚至沦落到贫穷线以下的受雇者。”其实就是指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牺牲了休息日却总也得不到加薪,不仅没有能力购置家产,甚至还要担忧养老金问题的那些人们。 随着逐渐壮大的“穷忙”队伍,“穷忙族”定义的标准也更具体了一些,一般定义为“每周工作时间高于社会平均工作时间,收入低于全体平均标准60%以下的人群。”但是今天所讲的“穷忙族”已经超出了定义所涵盖的范围,“穷忙族”不再单单指因薪水少而穷忙的人,那些为了填补空虚生活而大肆花费,为了花费而重返空虚的“穷忙”人群,也被认为是“穷忙”一族。也就是说,“穷忙族”不一定就是指失业者或者低收入在职者,也可能是身兼数职的高薪白领,有很多全职的高薪受雇者也可能沦为既忙又穷的工作穷人。这些人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或者为了追慕虚荣、满足消费的欲望,而牺牲了自我提升的投资甚至身体健康。结果,“穷忙”使他们的脑力退化速度越来越快,竞争力越来越弱,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怪圈,让陷进去的人们越来越不能自拔。 在日本,把“穷忙族”翻译成“勤劳贫困层”或“工作贫困层”,目前日本已经有将近400万的家庭处于这种状态。中国台湾的“穷忙族”也已日渐成形,人数不断增多。但“穷忙族”的源头并不是日本或者中国台湾,而是从欧洲传到日本,由日本再传到韩国、中国的。虽然中国“穷忙”的人数较多,但是“穷忙族”这个词汇还是比较前卫的。 如今城市里和网络上流行新“城市56族”(详见附录),“穷忙族”恰恰就是这新“56族”中的一员。 “穷忙族”=比“月光族”更穷+ 比“过劳模”更忙
有人说“城市中人有两个籍贯,一个来自血缘,一个来自生活。”都市流客匆匆的背影汇集成一股股急涌的潮流,拥塞在繁华CBD的条条马路中间,如同海洋里巨大的沙丁鱼群聚集在食物丰富区域疯狂地觅食。当今时代,以族命名的生活形态登上了VOGUE与维基百科,“人以群分”成了对当今都市人群的最好诠释。
更多阅读
营改增沟通不顺畅 第2节:第一章 保证前提,沟通才能顺畅(1)
系列专题:《教你如何与人交流:史上最强的沟通术》 第一章 保证前提,沟通才能顺畅 沟通的目的是要让对方明白你的想法或是达成共识,心与心交流走进对方心里才是真正的沟通。良好的沟通需要稳定的情绪和比较健康的心态以及对于沟通对
李鸿章发迹史 第6节:第一章 高盛发迹史(3)
系列专题:《金融资本的内幕:揭秘高盛》 第四节 繁荣与挫折 一、1990~1993年的繁荣 高盛以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进入90年代。1991年,高盛的税前利润为11.5亿美元,而1993年,公司的税前利润更达到27亿美元。 这让英国《卫报》在
寻找前世之旅bt种子 第2节:第一章 寻找种子(1)
系列专题:《行之有效的效率提升方法:小强升职记》 第一章 寻找种子 种子是整个成长过程的开端,种子决定成长的方向。 你是否身陷繁忙工作的“泥潭”而无法自拔?你是否终日忙碌、焦头烂额却不见成效?你是否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工
等松鼠备足过冬的粮食 第5节:第一章 冬天来了,你准备好过冬的粮食了吗(3)
系列专题:《经济危机过冬必备书: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保加利亚经济学家克拉斯穆尔·佩佐夫曾在2004年《全球财经观察》杂志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将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与当今中国经济进行比较
储备粮食过冬的动物 第4节:第一章 冬天来了,你准备好过冬的粮食了吗(2)
系列专题:《经济危机过冬必备书: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凯恩斯主张,仅靠“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的,国家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他提出,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应当出面采取措施刺激需求,帮助经济回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