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知人心使你更善解人意:读人》
一旦你认出对方的声音模式后,请留意异于模式的表现。 天生好脾气的人会有平静的声音,但生气的时候,也许会变得异常沉默,或是带有沉重的呼吸声,不像一般人抬高八度或是吐出连珠炮。 每件事都和平常的行为有关。 另外也请牢记一件重要的事。 你可能初次见到对方的时候,他正大发雷霆,但隔天或隔周再遇到他时,却见他彬彬有礼的模样。 请牢记:除非不得已,不要立即下断论,最好在见过三、四次面,模式建构好之后,再评量对方的行为。 这样可以让你更精确地评定对方的声音反应是暂时的心理状态,还是长期的人格特性。 评定对方个性的时候,记得想想你所看到的是属于异常行为,还是一般行为。 举例来说,假设我受邀挑选有同情心且宽宏大量的陪审员。 面对一个看似有同情心,说话却尖酸刻薄的陪审员,刚开始我可能不太在意,但如果对方维持这种音调,不论是否因环境造成,我也会假定他喜好讽刺批评,没有同情心,因而把他剔除在陪审员名单之外。 声音特性的极端表现我们要特别注意每一个夸张的特性。 轻微颤抖的声音比较像是严重的口吃,而不是紧张所致。 说话声音非常大,和警告船只驶离礁石的声音是不同的。 声音特质往往表现在程度上。 就如刚刚所提到的,除非音调和表达内容异于寻常,否则我不会特别注意那种以特别音调表达的个别议论。 最近我帮一宗保险诈欺案挑选陪审员。 挑选过程相当缓慢,许多陪审员必须待在大厅耐心等候法官召唤。 一名看起来温柔婉约的中年女性,等了许久终于轮到她了。 她坐在陪审席上,突然砰的一声把书丢在腿上,并用生气、沮丧的音调向法官严重声明:「终于该我了,我都快睡着了。」她恼怒的程度、不尊重的声调,加上对法官的无礼态度,让人印象深刻。

虽然她很快就平静下来,而且在漫长的询问过程中,不再使用那种音调,但是她情绪化的反应加上肢体语言,表达了一切。 我认为她没有同情心,会妄下断语。 我相信我在那一刻看到她真正的个性,于是我建议把她剔除。 像这么极端的声音特质虽然很容易注意到,却很难解释,尤其当你不认识说话者的时候。 夸大也许是强烈的情绪反应:他是快乐或是狂喜?他是难过或是极端痛苦?如果你多留意极端的声音特质,就会发掘声音的模式;这个模式会指向恒定的状况,而你必须依此加以评量。 极端的声音特性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说话者通常有这个自觉。 许多声音线索游走于谈话之间,说话者也许没有发现。 要是对方因为兴奋或沮丧,发出破嗓音或啜泣声,她通常会知道。 这不表示她有意发出这个音调,因为极端的情绪通常很难压抑。 事实上,对方即使不愿表露情绪,声音线索仍会泄漏出来。 分辨说话者的声音,能够让你以适当的方式响应。 举例来说,一名女性职员想在老板面前表现得有自信,但说话声音却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让她尴尬不已。 老板发现了,就可以花些心思使她放轻松。 如果她平常很快活,但当时的说话声却显得单调、乏味,也许表示她情绪不佳,或是沮丧失意,老板发觉了,就会重新考虑是否真要增加她的负担。 不管说话的内容为何,听到异于寻常的声音特质时,最好稍加留意。 我们常以音调来表达情感,在呼喊救命、受到伤害或火冒三丈时,更是如此。 对方也许坚称自己很好、没事,但她的音调却透露相反的讯息。 留意细微的声音线索,不仅能了解他人、帮自己达到目标,也能更准确地提供对方所需要的协助。 拿声音与肢体语言及说话内容做比较声调虽然只能透露一部分的情感,如果配合对肢体语言和说话内容的观察,通常就能掌握对方真实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