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变局下的自我应对:好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陈军毕业于黑龙江省一所经济学院的金融专业,2008年年初考研失败,又一直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就加入了报考公务员的队伍。但是,他发现公务员考试一点也不比考研容易,由于报考的人太多了,许多公务员的招考条件都提高了,不是统招硕士研究生根本不能报考,而且专业也限定得非常明确。个别热门的省直机关甚至要求报考者具备博士研究生学历。看来,要想考入这里的公务员队伍,没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难度的确非常大。 无奈之下,陈军最后选择报考了黑龙江省另外一个市的政府机关。报名截止后,这个岗位的录用比例是1∶100,看来他要面临竞争的激烈程度还是丝毫没有减弱。 出路三:入伍当兵。不少大学毕业生为回避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市场低迷,选择去部队发展。根据已出台的2008年北京市冬季征兵政策,此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放宽到22岁,征集对象从农村青年、城镇待业青年调整为全日制高中以上层次各级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若是大学毕业生去参军,面临两种现实选择:一是在学校作为在校大学生走,文凭推迟两年取得;二是将参军入伍视为实习,作为2009年实习毕业生,入伍后由学校补发学历及学位证书,但必须从常住户口所在地走。因为第二种选择比第一种能够早一点拿到文凭,所以相对具有优势。 出路四:“隐形”就业。“隐形”就业已经开始在大学生中“露出尖尖角”,所谓“隐形”,就是不专职于任何一家明确单位,有点“哪里有活,哪里去”的意味,一般都会身兼数职。比如,可能同时兼职翻译、自由撰稿人、网络写手、网店老板等职位,同时打多份“短工”,也许每一份“短工”的薪水不太高,但是总的来说收入并不低。 出路五:自主创业。依照经济学的理论来看,金融危机下不适合投资。但是,对于找不到就业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自主创业也不失为一种出路。没有人给你发工资,那就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吧。虽然全球经济进入寒冬,但并不意味着进入休眠或者冰封状态,需求存在,创业的机会就必然存在。 小林是一家民族手工艺品小店的“学生老板”。大二下学期,他和几个少数民族朋友合开了这家小店,凭借着一系列颇有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和别样的营销风格,在附近的小商品商圈中小有名气。于是,大三的小林就决定毕业前筹建一家民族文化传播公司。 金融海啸来了,小林又听说国家推出了一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信心更是猛增。想到自己不用像其他同学一样在摩肩接踵的人才市场上“乞讨”工作,他就庆幸自己还没毕业就给自己找好了出路。虽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小公司的运营也会受到影响,但是他会竭尽全力。 当然,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创业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了,比如网上开店等,被大学生誉为另类的“创业之路”。其特点是风险小,经营时间灵活,甚至可以选择白天上班,晚上来经营。 赵乐大学读的专业是英文,但如今不少外企和进出口公司都受到影响,招聘英语翻译的企业少了,她至今也没能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

赵乐想总不能坐以待毙吧,就一边投简历,一边开起了网店,在网上销售某品牌的化妆品,生意还不错,每月大概有1500元的收入。她现在的愿望就是经营网店养活自己,同时找一份工作,那样就可以白天上班,晚上经营小店了。 路在你的脚下,方向在你的心中,未来握在你的手心,虽然金融危机粉碎了你最初的梦想,但是只要你拼搏的精神还在,只要你有不放弃的心态,你仍然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了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路途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受到影响,一片惨淡,不同的专业区别很大,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受冲击最大,而如基础建设、能源电力等行业反而都在大幅吸纳人才。 大学毕业生在做最坏打算,寻找各种出路的同时,也不要因为金融海啸而盲目悲观,认清自己的优势,避开受冲击大的行业,找到一份工作应该不会像我们想像中的那般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