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无边界之二:南怀谨的笑谈



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有过这样一段笑谈:“人有两只眼睛,但都是长在前面的。如果把两只分开,前后各一只,人就能同时看到前后两面的东西……”我想如果眼睛换成这种长法,那将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人的视界,以及思维都将与现在不同,会更加丰富和立体。当然,这只是一项笑谈。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对自己、对周围事物产生“盲人摸象”的感慨,会为了看不清事物的全貌而懊恼,这正显示出了人类自身存在的认识和学习的障碍。

这类现象在企业里已经司空见惯了——销售下滑找销售部的问题,票据管理混乱找财务部的问题,人员培训效果不彰找人力资源部的问题……可是往往当我们深入探究之后就会发现,几乎没有哪个问题是单独存在的,也很少有哪个问题是在一个部门的范围内就能得到妥善解决的。

使用工具的能力使得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并且逐渐成长为天地间最高等生灵。但也正是在“工具理念”的引导之下,人类认识和学习世界的方式变得愈发功能化和具体化——在我们将一件件事件独立起来深入研究的同时,思维的界已经形成了——大脑很难跳出功能和技术界定的框架,从而看不到整体的、动态的面貌了。

曾经听到过某人力资源工作者对财务部的抱怨:他们做事太呆板……根本不理解人资的工作……根本无法与他们沟通。我相信类似的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一个企业,而是很多企业的身上。横向的专业分工本身就是主观的工具思维结果,除非更改为任务型分工机制,否则大多数企业依然要面对资源难以整合的问题。

在传统上,人们把管理的对象归结为人或事,事实上这两种观点也都是狭窄和主观的工具化思维所致。我们知道,在一个体质良好的企业中,即便是某些重要岗位的负责人发生变更,企业依然可以保持稳健运行。如果按照管人或者管事的观点来讲,管理者们都该被活活累死,因为每当人、事发生变化就都要在一定范围内重构一套系统来与之相适应,长此以往企业累积下来的价值将是零散、低质的,将严重影响到企业持续发展。

这个世界没有一刻不在变化,而构成世界的任何分子间本身都是密切联系着的,套用一句广告行业的术语叫做“万物相干”。每一分子在世界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真正能量是在树立自身生存特点的基础之上,根据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生存方式和方法,从而与外部相关利益体达成特定的关系状态,并从特定的关系渠道上持续获取生存的能量。这就象我们常说的,没有哪个人可以完全独立的生存于世,人生来就要依附,依附于家庭、朋友、单位、社会、大自然,对人来说,建设与外界间特定关系网络的能力是生存的核心能力。

 管理无边界之二:南怀谨的笑谈

企业也是一样的。这一点在以前发表的专栏文章《管理的对象是关系》中已经有明确阐述,此处不再赘言。

工具化的认识和学习方式造成了人类动态、整体的观察世界的障碍,使得我们常常为看不清全局而懊恼;但我们只要留心观察那些有能力把控全局的人,就会发现他们有一项共同特征——极善于厘清事物间的关系。所以对企业来说,打破认识和学习的界首先在于对管理建立重新的认识,将眼光从相对静态概念,人或者事转到动态的概念,关系上来。

下一篇,将为大家分析中国企业里特定的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7042.html

更多阅读

谋略例话之二:攻打曾头市,宋江巧谋寨主位

谋略例话之二:攻打曾头市,宋江巧谋寨主位三打祝家庄之后,宋江在梁山拥有更多的嫡系力量,在梁山的主导地位也更为巩固,特别是原来是晁盖班底的关键人物吴用,开始倾向于宋江,聪明的吴学究看出了宋公明更具有统帅的才能,这位军师开始靠近宋江

读后感之二:无怨无悔的爱——读《长途跋涉的肉羹》有感

读后感之二:无怨无悔的爱——读《长途跋涉的肉羹》有感今天,我作了一篇阅读,名字叫《长途跋涉的肉羹》。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在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因出去开一次农会,所以吃上了这一辈子最好吃的肉羹。作者笔下最好吃的肉羹,是父亲从遥远

中国管理智慧教程之二:道家的管理智慧

  主讲 / 黎红雷  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黎红雷   中山大学教授兼哲学系系主任、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管理哲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代表作有:《儒家管理哲学》、《人类管理之道》、《中国管理智慧教程

声明:《管理无边界之二:南怀谨的笑谈》为网友旧街新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