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自净其意”更难,但不是做不到,要随时随地觉察自己的心念是在什么状态下。如果出现烦恼,要用观念及方法来帮忙。在信仰的立足点上,当然有佛菩萨来帮我们,在心理转移的功能上,也有化解烦恼的作用。然在理性的疏导方面,可以使心灵渐渐明净,贪瞋邪见之火渐渐消灭,便是无私无我的伟大人格显现。 ·知不如行·
![第28节:知不如行](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274019699728.jpeg)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这个偈子提醒我们,诵经不如解义;了解经义,又不如踏实地奉行。实践经义,哪怕只有一句,就可以得道。 此偈训勉我们不要贪多诵经功德,而要明了经义,才有实益。诵经不在卷数多寡,而在如法实践。《六祖坛经》中有一位法达和尚,曾诵三千部《法华经》,自认功德很大,来礼六祖,头不至地。六祖见其高慢,便告诉他:“纵然诵经万部,解其经意,亦不为胜。”可见诵经而解经义固然重要,但了解经义而照着去体验,则最为重要。佛经不仅是让我们诵的,更是让我们用的。 这个偈子是不是告诉我们不要诵经?不是。经可以多诵,但亦务须了解其义理。即使经典不易全部了解,但多诵之后若有人指点一下,整部经就可能豁然贯通,这仅算是解悟,仍须如法修行,使得理论与生活相契相印,体会更深一层,才是证悟“得道”。 这四句话对一般人也有用处。世间的学问太多,如果什么书都看,博杂而不精,只能拿来聊天而不能实用。知识学问及技术,贵能专精,再参考其他直接相关及间接相关的学问,便可以把心胸扩大,眼光放远,这才是最好的读书态度。 ·有大方向· 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此偈是说,小乘的声闻跟大乘的菩萨一样,听到佛所说的法,甚至只要听到一个偈子,都一定可以成佛。 佛法虽分小乘和大乘,目的都是大乘,就像学校有小学、中学、大学,大学生是从小学、中学升上来的一样。其实问题不在于小乘的声闻愿不愿意成佛,重点是《法华经》所说的都是成佛的大法,不论声闻或菩萨,只要有缘有心听到《法华经》的,就必定可以成佛。就像是一个学生,不论他愿不愿做医生,只要他有缘有心接受了医师的教育训练,就有做医师的资格。 “声闻”的意思是听到佛说法而开悟解脱的人。佛经中有小乘声闻,是自了汉、是出世者。他们独善其身,他们得解脱后,不再受生死烦恼所苦,进入涅槃之后,不愿再来世间广度众生。 也有大乘声闻,那就是自在的菩萨,意思是“觉有情”。他们在听闻佛法之后,就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人;自己悟道解脱之后,希望其他众生也能悟道解脱;自己有修行成佛的方法,也帮助其他众生修行成佛的方法;自己脱离烦恼的苦海,也协助其他众生脱离烦恼的苦海。 听了《法华经》的一个偈子,就会种下成佛的远因。菩萨根性的人,本来就已发了成佛的大愿。成佛是果,菩萨的自利利人,是成佛的因。至于小乘的声闻,本来只想早日解脱,无意要成佛,一听《法华经》,便发成佛的心,就要修菩萨行了。 因为《法华经》除了肯定发了菩萨心的人,菩萨不断地来往世间,广度众生,也肯定小乘根性的人听了成佛之法,也会转小乘为大乘。所以《法华经》比喻先得解脱的小乘人就好像在中途站休息一下,这时再告诉他们,大乘的菩萨道,才是悲智双运的大路,让他们继续往前行,菩萨道的终极点,便是圆满的佛。 我们立身处世,也当如此,不要因为天资不好,基础不够,便自我菲薄而自暴自弃。不可没有大志愿大方向,宁可先从小处着手、近处着力,坚定大方向,站稳立足点,步步迈向大方向,虽不能立即到达,总是有一个大目标,遥遥在望。